“一代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與狄花洲,掩映竹離茅舍。雲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悵惘依層樓,寒日無言西下。”隻聽一女子誦讀著這首詞,似有些傷感。
她身旁一位年紀約在二九的女子笑道:“姐姐,這詞填得真好。能告訴我這首《離亭燕》是誰寫的嗎?”那被稱著姐姐的女子道:“這首詞是宋朝韓城人(今陝西韓城縣)張弁所作。宋仁宗時的參知政事(即副宰相)。據說他可是個有名的才子,隻可惜他的詞如今僅存兩首。我念的這首便是其中之一。”那年輕的女子又道:“姐姐,這首詞似乎寫得就是眼前的金陵城?”姐姐道:“不錯,這首詞的確寫得是金陵城。隻是作者也在感懷舊事。”
那年輕的女子道:“噢!綠菊知道姐姐為何喜歡這首詞了,是因為我大明朝開國之初也曾建都於此。我終於知道姐姐為何將我們住的地方起名叫離亭燕了。所以姐姐也在感懷舊事了!”
隻見那被稱著姐姐的女子穿一身白衣,真是美若天仙。看一眼,令人至死不忘。你看她,白衣勝雪,眼若秋水,眉若新月,麵若桃花,發若烏雲傾瀑布,鼻勝西施巧而直。那穿綠衣的女子,貌似昭君,活潑天真,步履輕盈,燕語鶯聲。
這姐妹二人在金陵城信步闊遊,又見姐妹倆來到一家叫逍遙茶園的茶館。茶館裏的說書先生,正在宣講江湖中的奇聞軼事.中途話鋒一轉說起國家大事來.二女均想這說書先生膽子倒不小,敢議論國家大事,尤其是皇上與東廠.
這時隻聽那說書先生道:"且說當今皇上聽信奸臣讒言,居然殺了功不可沒的忠臣於謙.上天降罪,致使災禍連年,民不聊生.又加上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奸臣亂黨層層盤剝,百姓苦不堪言.這是因天子的過失所招致的災禍……"隻聽說書先生一敲靜板又說道:“然而上天降下百花仙子,生就一位女英雄來救百姓於水火,拯萬民於深淵.她就是仁宗皇帝之女——百花公主……”
說到這裏,茶館裏一片歡呼聲.隻見一風度翩翩的年輕仕子,起身鼓掌道:"先生不僅書說得好,知道的事還真多,隻不知那百花公主如何拯萬民於水火,造福於天下黎民?”
那先生道:"秀才,你別急,且聽我慢漫道來.”隻聽那說書先生靜板一敲又說道:“且說當年劉伯溫劉軍師,太祖皇帝賞賜給他兩件寶物,一件是擎天劍,太祖皇帝對劉軍師說:‘這柄劍代表本王。’那時侯太祖皇帝還是吳王,對劉軍師說:‘我把擎天劍賜給你作為尚方寶劍,察查官吏,可以先斬後奏。’另一件寶物則是誅惡令,也是一塊免死金牌。太祖皇帝曾賦予金牌特殊的使命,就是誅殺世間惡人,還可以號令三軍。”
他說到這裏,原先問話的那位秀才又起身問到:“先生,這與百花公主何幹?”
說書先生喝了一口茶道:“你這秀才憑的如此著急,你且聽本山人慢慢道來!”說完一敲靜板又道:“劉軍師將這兩件寶物傳給了其女前娥眉掌門劉玄玉。劉玄玉將擎天劍傳給了其侄孫劉世英,將誅惡令傳給了前禮部尚書陳迪之女陳映雪,也即後來的娥眉掌門。而陳映雪又傳給了百花公主。”說書先生說道這裏,隻見先前上樓聽書的兩姐妹中的妹妹站起身道:“你胡說八道!”又聽姐姐小聲道:“傻丫頭,你上當了。”那妹妹趕緊坐下,然而,那說書先生的耳朵特別好。叫道:“誰說我胡說八道,我跟他沒完!”說著話眨眼間來到姐妹兩的桌前。
姐姐心想:原來,這先生還是個武林高手。於是,起身賠禮道:“舍妹無理,衝撞了老先生,還請原諒。”說書先生則閃過一旁說道:“姑娘的禮我可受不起,隻是我想知道我錯在何處?”隻聽姐姐道:“錯在舍妹,本不是先生的錯。”那先生道:“既然不是我的錯,那我就繼續說下去。”
說書先生又回到了桌前說道:“各位可聽說了奇花案,殺的全是王公大臣,各位可知他們全是些貪官汙吏、亂臣賊子?、、、、、”聽到這裏,茶館裏一片喧囂。說書先生連敲靜板,又說道:“然而,朝廷以為他們是忠臣良將。也因此朝廷震怒,不但已派出了數十高手追查此案,而且,派出了大批錦衣衛。”說到這裏,那說書先生突然停下來,一敲靜板道:“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先前說話的那位秀才道:“難道奇花案是百花公主所為?”那說書先生道:“秀才,你慢慢想吧!”秀才自言自語道:“百花公主既是仁宗之女,那就是今上的皇姑,那她為何要與自己的侄兒過不去呢?”他一想到這裏趕緊叫道:“先生!先生!不通!不通!”抬頭一看,說書先生不知走道哪裏去了。就連那兩個聽書的女子也不知去向了。秀才也隻好離開逍遙茶園。來到金陵城玄武門外的玄武湖畔,眼望著湖中環、櫻、梁、翠、菱五洲陷入了沉思。
奇花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這樣的:天順三年,因官府貪婪腐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江湖中更是血雨腥風。而高高在上的英宗皇帝還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享樂之中。
這是,正值春令,百花盛開,萬物欣欣向榮。英宗皇帝正在午睡,被太監曹吉祥公公叫醒:“皇上,大事不好、、、、”話未說完,被英宗打斷道:“瓦刺又入侵中原啦?”此時的英宗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曹吉祥道:“聖上多慮了,而是有人謀殺了朝廷重臣與兩位王爺。”
英宗驚道:“那兩位王爺?”
曹吉祥道:“楚王和桂林王。”英宗雖然震怒,但是心卻放寬了許多,畢竟殺的不是自己的兒子。說著伸手拿過奏章仔細閱讀起來。奏章共有六折。
英宗翻開第一折:大意是,桂林王朱瞻奇被殺。殺人凶器是一朵梅花,黃色,花蕊間有一根細小的金針,無毒。
第二折是:高燧之長孫楚王朱祁希被殺,凶器是一朵蘭花。黃色,花蕊間有一隻小黃鶯,無毒。
第三折是:西平侯沐任,凶器是一朵ju花,黃色,花蕊間有一隻小金蜂。
第四折是:浙江巡撫李維善,凶器是一朵牡丹。黃色,花蕊間有一隻小綠蝶,無毒。
第五折是:川陝總督薛器金,凶器是一朵玫瑰,黃色,花蕊間有一隻七星瓢蟲,無毒。
第六折是:漠北守將吳有德,凶器是一朵薔薇,黃色,花蕊間有一隻小鸚鵡,無毒。
有趣的是,六折奏章都聲稱,那些花朵猶如剛從枝頭摘下一般鮮豔,值得玩味的是每一朵花的花瓣上都有一個“令”字。並且家中無任何財物丟失。英宗皇帝一看奏章驚得三魂少了兩魄,急忙道:“上朝!朕要召集文武百官議決此事!”
一旁的曹公公道:“皇上可要看看那些花朵?”
英宗道:“既然如此神奇,就拿來讓朕瞧瞧。”英宗看著那些鮮豔無比的花朵吃驚不已,送奏章的信差一路奔波至京城,都累得半死,而花朵卻毫無損傷。奇怪的問道:“曹愛卿可知這些花朵為何不曾枯萎?”
曹公公道:“皇上,這個奴才就不清楚了。不過,有兩個人必定知道一些!”
英宗忙道:“哪兩人?”
曹公公道:“一個是原刑部侍郎宋士剛,另一個是原兵部侍郎鄭雲峰。他二人如今解甲歸田在家頤養天年。他二人曾經聯手查案,再大再難的案子,一旦到了他們手裏都回迎刃而解。江湖中人都稱他兩人為追命怪捕,事實上他兩人並非捕快,所以他們的綽號裏有一個怪字。江湖中有兩句話是說他兩人的:寧做閻羅地獄鬼,不做怪捕案中人。”
英宗道:“京城居然有如此高人,朕為何不曾聽說過?”
曹公公道:“皇上日理萬機,哪有時間過問江湖事!”
英宗道:“曹愛卿之意是請他二人出山?”
曹公公道:“奴才認為此案非他兩人莫屬。而且,奴才認為此事不宜聲張,免得朝廷上下沸沸揚揚,議論不休,隻要他兩人在暗中調查此案,等有了眉目,再向朝廷上下說明此事也不遲。”
英宗道:“這案子恐怕已在民間傳揚開了,實也沒有隱瞞的必要!”
曹公公道:“奴才的意思不是要隱瞞世人,而是要皇上裝著不知,但卻暗中派人查訪。給對方造成一種錯覺,讓他們以為朝廷不曾查究此案!他們便會不停的作案,而我們就會有機會將他們一網打盡。”
英宗道:“曹愛卿的主意高明,朕就依你所言,!”曹公公轉身離去。而此時,皇宮裏一疊聲地傳來,“八百裏加急!八百裏加急!八百裏加急!、、、、、、”一直到有太監帶著一總兵模樣的人來到皇上所在的文華殿。
英宗隻聽進來的人道:“臣東甌望屬下總兵王五給聖上請安!”
英宗道:“何事如此著急?”
那王五道:“東甌王湯智強被殺,一百萬兩官銀被盜。”原來這一百萬兩官銀是朝廷所發,五十萬兩用於賑災,五十萬兩用於海防。
英宗一聽驚叫起來:“朕今天早朝時,眼皮就打架似的跳,果然沒好事。可恨那太使孫彬卻說無妨。待明日朕要重重的治他的罪。”英宗皇帝這裏話才落音。
又有太監急急走來稟報說:“工部、刑部有緊急文書呈上。”英宗道:“呈上來!”
英宗一看,隻見工部的奏章寫道:“工部尚書令黃非曉被刺身亡,凶器是一朵茉莉,黃色,無毒。花蕊間有一細小的銀針。花上有令字。”刑部的奏章寫道:“刑部尚書令唐友獨被刺身亡,凶器是一朵鬱金香,黃色、無毒。花蕊間有一隻小綠蟬。花上有令字。”這兩人之死與桂林王等六人之死完全一樣。
英宗重重的將奏章擲到地上,怒道:“反了,反了!這些人眼裏還有王法嗎?”又對一旁的王五道:“你們王爺又是怎麼死的?”
王五道:“我們王爺是被一朵有劇毒的觀音蓮毒死的!”英宗皇帝正在文華殿大發雷霆,曹吉祥回來了。
英宗一見曹吉祥就說道:“朕如今是可忍孰不可忍,曹愛卿你就別攔阻朕了,朕要召集群臣,把那些膽大妄為的江湖人斬盡殺絕。”
曹吉祥道:“皇上息怒,鄭、宋二人馬上就到!”英宗怒氣未息,將地上的奏章踢了一腳對曹說道:“你自己看吧!”曹吉祥正不知如何是好,就在此時,李賢求見,總算為這緊張的氣氛解了圍。
李賢本也是聽了這些消息想來稟告皇上的,見氣氛緊張便道:“皇上,大喜了!”英宗沒好氣地道:“喜從何來?”李賢道:“西征告捷,孛來與韃靼勾結未成,被我西征軍打敗,如今遣使上書向我朝乞求議和!”
英宗聽罷臉上略顯寬容的連聲說道:“好!好!很好!李愛卿總算給我帶來了好消息!”李賢趁機問道:“難道有什麼壞消息弄得皇上不開心?”英宗做了一個手勢,示意曹吉祥將那些奏章拿給李賢看。曹吉祥順便看了一眼,見有東甌王被殺的折子,才弄明白皇上震怒的原因。
李賢看完九本奏折說道:“皇上,臣願領命去查獲此案!”
英宗道:“李愛卿你一介書生,如何是那些江湖人的對手,雖然你有為民除害之,為君分憂之心。然而,朕明知那是火坑卻將你推下去,這就是朕的過失了。”
李賢道:“查案不在於用武,而是用頭腦智慧。皇上隻須給我兩個高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