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井的奧秘
古井的發現
1962年夏,一位到海邊撈蝦的青年,發現海灘上有一口水井,並在井石四角的石縫中,撿到四枚宋代銅錢,分別鐫刻了聖宋元寶、政和通寶、淳熙元寶、嘉定通寶。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發現海灘古井。
經有關部門考察分析,發現古井所處的海灘,原是濱海坡地,後因陸地不斷下沉,形成海灘,古井也就被海沙吞沒了。被厚沙覆蓋的古井,一般難以被人察覺,但當特大海潮襲來,驚濤駭浪卷走大量沙層時,它便會裸露出來。
曆史記載
據清朝乾隆年間編寫的《南澳誌》記載,1277年,元兵大舉入侵南宋,當朝文武大臣陸秀夫、張世傑等,護送年僅11歲的南宋皇帝和楊太後等倉皇南逃。
他們乘船登上了南澳島,在澳前海濱的山坡上駐紮。隨後修建了行宮,挖築了水井。但不知為什麼,人們後來見有行宮的遺址,卻不見水井的蹤跡。
驚歎之處
眾所周知,沿海的灘地為鹽堿地,地下水因海水淹浸摻和,多半為鹹水或半鹹水,不能灌溉莊稼,更不能飲用。
但南澳島上的海灘古井卻不然,不僅井水奔湧,而且水質清甜,即使把苦鹹的海水倒入古井,隔一會兒,井水依然純淨甜淡,這是什麼道理呢?
關於古井的考察
如果說井水的成因已初步得到闡明。那麼,井水水質異常純淨的問題,仍是個謎團。有人用水質純度測量表,測得古井水的電流是80微安,而當地食用的自來水的電流是85微安。根據歐姆定律所述,電流越小,水質越純。可見古井水比當地自來水還純淨。
因此每次古井出現,本縣人,乃至潮汕、廣州等地許多人不辭勞苦,前來觀賞或取水捎回家中衝茶和珍藏。
據說此水貯存10多年也不腐。有人貯藏一瓶古井水,三年後開蓋聞之,不僅氣味如常,而且水質仍舊純淨,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井水甘甜的原因
純淨甜淡的井水,是滲入地下的雨水彙集在因陸地下沉、地勢明顯降低的海灘所形成的。一旦井露,地下水坑有了出口,在水位差的壓力作用下,就會在井底形成泉湧之勢。
同時,滲入地下的淡水,在底質為沙的古井內遇上海水,由於沙的孔隙中水質點較為穩定,淡水和鹹的海水混合非常緩慢。又因為海水比重稍大於淡水,所以淡水可以浮在海水表麵,並把海水壓成一個凹麵,淡水則成為一個雙凸透鏡的形狀,稱為“淡水透鏡體”。
把苦鹹的海水倒入古井,隔一會兒,人們吸上來的依然是淡水,因為海水沉到“淡水透鏡體”下麵去了。
在線小知識
井露現象,繼1962年夏天之後,又於1969年7月、1978年10月和1981年9月均發生過,而且都是在強台風掀起罕見的大海潮後出現的。1981年9月顯露的是“馬槽”井,現在已由廣東省南澳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