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期形成的推測
天文學成因說
天文學成因說主要考慮太陽、其他行星與地球間的相互關係。
一是太陽光度的周期變化,影響地球的氣候。太陽光度處於弱變化時,輻射量減少,地球變冷,乃至出現冰期氣候。米蘭科維奇認為,夏半年太陽輻射量的減少,是導致冰期發生的可能因素。
二是地球黃赤交角的周期變化導致氣溫的變化。黃赤交角指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它的變化主要受行星攝動的影響。當黃赤交角大時,冬夏差別增大,年平均日射率最小,使低緯地區處於寒冷時期,有利於冰川生成。
地球物理學成因說
地球物理學成因說影響因素較多,有大氣物理方麵的,也有地理地質方麵的。
一是大氣透明度的影響。頻繁的火山活動等,使大氣層飽含著火山灰,透明度低,減少了太陽輻射量,導致地球變冷。
二是構造運動的影響。構造運動造成陸地升降、陸塊位移、視極移,改變了海陸分布和環流形式,可使地球變冷。雲量、蒸發和冰雪反射的反饋作用,進一步使地球變冷,促使冰期來臨。
三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屏蔽作用。二氧化碳能阻止或降低地表熱量的損失。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到今天的2~3倍,則極地氣溫將上升8~9℃;如果今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55%~60%,則中緯地帶氣溫將下降4~5℃。在地質時期火山活動和生物活動,使大氣圈中二氧化碳含量有很大變化,當二氧化碳屏蔽作用減少至一定程度時,則可能出現冰期。
冰期的影響
一是大麵積冰蓋的存在,改變了地表水體的分布。晚新生代大冰期時,水圈水分大量聚集於陸地,而使全球海平麵大約下降100米。如果現今地表冰體全部融化,則全球海平麵將會上升80~90米,世界上眾多大城市和低地將被淹沒。
二是冰期時的大冰蓋厚達數千米,使地殼的局部承受著巨大壓力而緩慢下降,有的被壓降100~200米,南極大陸的基底就被降於海平麵以下。北歐隨著第四紀冰蓋的消失,地殼則在緩慢上升。這種地殼均衡運動至今仍在繼續。
三是冰期改變了全球氣候帶的分布,導致大量喜暖性動植物種滅絕。
在線小知識
所謂冰期,是指地球曆史上大規模的寒冷時期。全球各地在地質曆史中曾發生過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冰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冰期和第四紀冰期。
每次大冰期又是由許多小冰期組成的。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是70萬年前開始的,至今已發生過7次小冰期,每次持續時間為9萬年之久,每兩次冰期之間總是伴隨著大約1萬年的溫暖的間冰期。
科學家們推測第七次冰期在兩萬年前已結束,我們目前正生活在第七次溫暖的間冰期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