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大軍的覆沒
發現亞曆山大灣
阿姆河是中亞最長的河流,傳說裏麵布滿了金砂礦。1715年春天,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任命公爵亞曆山大·切爾卡斯基為探險隊長,去遠征中亞的阿姆河。
在一個明媚的早晨,切爾卡斯基率領著1500人的探險大軍上路了。他們從裏海西北岸伏爾加河河口登船起程,沿著裏海海岸一直航行到它的東北角,在那裏,切爾卡斯基發現了一個海灣,那裏碧波粼粼,風平浪靜。後來,人們把這個海灣稱作“亞曆山大灣”。
離開亞曆山大灣後,探險隊向南行駛了一段時間,到達了位於裏海中部的巴爾幹斯克灣。那裏居住著許多土庫曼人,他們告訴切爾卡斯基,說“阿姆河”就是“大河”的意思,這是因為它水流湍急,河床變化無常。
由於語言不通,切爾卡斯基誤解了土庫曼人的話,以為阿姆河已改道流入裏海。其實,阿姆河並不流往裏海,它最終是注入鹹海,但探險隊對此並不知情,切爾卡斯基還派出一些隊員前去做調查。
派出去的人沒過幾天就回來了,他們其實並沒有什麼新的發現,卻一口咬定阿姆河已改道。切爾卡斯基聽了堅信不疑,便率領探險隊浩浩蕩蕩打道回府,把這一情況向沙皇彼得一世作了彙報。
為了找到阿姆河,彼得一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一個月後,他下令讓切爾卡斯基再組建一支更加龐大的探險隊,對中亞進行第二次大探險。
對中亞的第二次大探險
這年的9月15日,6000餘人的探險隊伍在切爾卡斯基的帶領下,聚集在伏爾加河口。這天一大早,隻聽一聲炮鳴,100多艘大船載著他們出發了。
同第一次的路線一樣,他們又來到巴爾幹斯克灣,然後從那裏棄船徒步朝東南方向行進,走著走著,發現河床越來越幹涸。切爾卡斯基興奮極了,以為這就是改道前的阿姆河。誰知隊伍走到最後,“河床”的痕跡越來越模糊,後來竟漸漸消失了。
切爾卡斯基這時才隱隱感到可能走錯了,於是他連續派了3名使者去朝見位於裏海和鹹海之間的希瓦國國王,請求他能給自己一些幫助,但派出去的使者一去不回。不得已,切爾卡斯基隻得改變方案,沿海岸線率部下折過頭開始北上。
此時已是他們離開家鄉的第二年7月了,可還沒找到阿姆河的影子。盛夏驕陽似火,把人烤得汗流浹背,探險隊員都接二連三地倒下了。切爾卡斯基更是心急如焚,心裏隻能默默地祈禱奇跡的出現。
又一個月過去了,探險隊來到了希瓦國境內的綠洲上。這些綠洲正是由阿姆河河水灌溉的,切爾卡斯基驚喜若狂,隊員們也精神大振,隊伍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行進的速度。
探險大軍全軍覆滅
就在離希瓦國不遠的地方,前方忽然塵土飛揚,一支軍隊殺了過來。切爾卡斯基定睛細看,原來那是希瓦國的軍隊,這時他不禁恍然大悟:怪不得派出去的使者沒了音訊,看來他們是不想讓探險隊進入他們的國家。
想到這裏,他一揮手拔出佩刀,率領著隊員們迎了上去。探險隊憋著一肚子火,正找不到地方出氣,遇到眼前的情景,他們呐喊著衝上前去,以一抵三,大開殺戒,沒多大一會兒,就把對方殺得落花流水。
希瓦國國王見勢不妙,急忙派使者轉告切爾卡斯基,表示願意與探險大軍談判,最後答應探險隊進城。誰知就在進城的第一個晚上,陰險的希瓦國國王突然對毫無防備的探險隊員發動了襲擊。這支探險大軍就這樣全軍覆滅,切爾卡斯基也未能幸免。
雖然切爾卡斯基兩次探險都沒成功,但他的精神始終鼓舞著後人,俄國沙皇把他稱為“最勇敢的探險者”。
在線小知識
阿姆河是中亞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內陸河,也是鹹海的兩大水源之一,源於帕米爾高原東南部海拔4900米的高山冰川。上源瓦赫基爾河位於阿富汗境內,自東向西流,彙合帕米爾河後,成為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界河,並改稱瓦漢河。此後,先北折再南回,繼續西流,自轉彎處起稱作噴赤河。從右岸接納了來自塔吉克斯坦的瓦赫什河後,才始稱阿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