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石林的喀斯特精華
在2.7億多年前,雲南的昆明地區還是一片廣闊的海洋。這裏陽光充足,溫度適宜,海水中生活著大量的貝類和珊瑚類生物。各種生物遺體或遺跡埋藏於沉積物中,石化之後便形成了化石。
在海水的壓力作用下,化石和其他碎屑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是以方解石為主要成分的碳酸鹽岩,容易被水溶解,尤其是在水體中富含二氧化碳時,因此石灰岩又被稱為可溶性岩。
又過了1億年,地殼運動使這片地區脫離了海洋環境,上升成為了陸地,並爆發了大規模的火山活動,滾滾岩漿從地下深處沿斷裂處噴溢而出。
熾熱的岩漿流進這片區域,使早期形成的石芽、石柱被烘烤和掩埋。這些來自水中的岩石經受了地獄之火的考驗,岩漿冷卻後成為玄武岩,厚度達到了400多米。
在之後的近2億年間,這片地區一直處於被玄武岩覆蓋和緩慢的抬升狀態。由於剝蝕作用,玄武岩覆蓋層變得越來越薄。石灰岩和早期的石林重新露出地表,並開始新一輪的發育,這一輪發育持續了約1000多萬年。
到了50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在早期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下,這片地區掀斜抬升,形成了一個大型的內陸湖泊,稱為“路南古湖”。
地表水不斷從湖周向古湖彙集,同時將剝蝕下來的物質帶入湖中,在湖底形成了厚厚的碎屑沉積,因顏色呈紅色,所以稱為紅層沉積。
到2300萬年前的漸新世末期,由於地殼抬升,古湖中心南移,湖水麵積也逐漸縮小,最後在南部大疊水一帶出現了懸崖,湖水泄出,古湖消亡。
在此期間,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這片地區也處於持續的抬升過程中,那麼就使水具有了較大的向下侵蝕能力。隨著侵蝕麵積的加大和不均勻的狀況,逐漸就發育成了後來垂向立體的石林景觀。
在地殼抬升過程中,岩石不斷受到力的擠壓後,在垂直方向上便產生了兩組以上的裂隙,在平麵上形成了網格狀,然後水和生物沿著這些裂縫向下溶蝕岩石。隨著裂縫的加深加寬,一個個石柱分離出來,再經構造抬升,石柱露出地表,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林。
在近3億年的地質曆史時期中,石林地貌的發育經曆了新老交替,老的石林逐漸消失,新的石林不斷形成。後來地質科學便將它命名為喀斯特岩溶地貌,並指出這是3億年地質變遷與風雨剝蝕留下的足跡。
雲南石林喀斯特地質地貌奇觀分布範圍廣袤,氣勢恢弘,類型多樣,構景豐富,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在雲南石林,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觀,美不勝收。
形態奇特的劍狀、蘑菇狀、塔狀、柱狀、城堡狀、石芽、原野等,擬人似物,栩栩如生的石林,或隱於窪地,或漫布盆地、山坡、曠野,或奇懸幽險、亭亭玉立,集中體現了自然給予人類的最大驚奇。
石林的魅力,在於永遠看不透,永遠難以用言語表達清楚。置身石林,宛如進入石峰石柱的海洋。舉目四望,比比皆是美妙的造型,稍換角度,景象又迥然不同,變化多端,讓人目不暇接。
沿石縫間的曲折小徑,忽而可達峰頂望遠,忽而可至深穀探幽。但嶙峋的奇峰怪石與奇花異草相映成趣,既有雄奇陽剛之美,又有陰柔嫵媚之幽。
石林的石峰石柱,形態奇特,惟妙惟肖。有的好似撒尼族人傳說中的美麗少女阿詩瑪,頭戴包頭,身負背簍,亭亭玉立、翹首遠望;有的如“母子偕遊”,像一位雍容華貴的婦女攜子漫步;有的好似“象踞石台”,像一頭凝固的大象立於石峰之上;有的像“千鈞一發”,一塊嶙峋巨石被兩根壁立石柱撐在半空,看似隨時要下落,經過其下,無不膽戰心驚。石林奇石,無不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產生無盡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