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非虛構作品完成於2008年至2013年,跨度5年,都是我在中國各地以及西班牙、緬甸、朝鮮這些中國影響力觸及之地的遊曆、見聞,記錄了中國崛起的輝煌背後,一些小人物的故事。
1998年,我寫了第一篇長故事。山東泰安的一個縣城,女孩被繼母打死了。我學習做一名偵探,還原事發當天的全貌。在看守所,我獲準采訪了繼母,她緩緩道來,臉上帶著從容不迫的笑,就像講述別人的故事。這一幕當時讓我困惑,我曾想當然地認為她更應該抓住一切機會為自己辯護。這些經曆教會我,要仔細觀察,寫作不可臉譜化。從那時我喜歡上了寫“故事”,這比單一的報道更能傳遞人性的複雜微妙。
1998年,中國新聞業的操作和傳播還很傳統。這一年互聯網介入工作。我開始用電子郵件聯係采訪,用QQ和MSN交流信息,但是網絡隻是輔助工具。
到2008年,情況發生巨變。這一年社交媒體開始井噴,影響了新聞業的生產方式。2009年我去湖北石首報道一起群體事件,現場被警察封鎖,很難進入核心區域。我得到的有效信息,都來自社交網站飯否上一名當地匿名網友的幫助。報道見報後引起了較大影響,神秘網友卻消失了,我從未能見過他。後來我據此經曆寫了一篇短評“石首有網吧”,闡述網絡已經開始介入中國公共事件,並將發揮更大作用。這篇文章被當年中國社科院輿情報告引用。情況發展正如我的判斷。2008年之後的中國故事更加複雜和多義,原因就是網絡讓信息自由流動,信息不再屬於政府和記者的壟斷品。同時,捕捉到更準確的中國故事也變得愈加困難。因為噪聲太多,往往無所適從。這個時候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判斷哪個故事更值得去記錄。
我對喧囂年代裏那些沉默的邊緣人物情有獨鍾。2008年發生了在我看來十分重要的三件大事,促成我開始有意識去搜尋和記錄他們的故事。
5月。汶川地震造成7萬同胞喪生,對全體國民造成強大的心理衝擊。我在震後次日出發到災區采訪,我記錄災難來臨、災區重建、人的情感怎樣碰撞和迸發。那些迷失已久的堅韌、柔情、凝聚力,紛紛喚醒。中國人展現的團結、中央政府應對災難的表現,感動世人。
8月。汶川悲劇結束僅3個月,北京奧運會如期舉行。中國用實際行動展示了不可動搖的發展決心和國家意誌。歡呼取代災難,一場集體狂歡終結了那些具體的悲痛。強烈的反差讓我無比震撼。我發現中國故事具有了達到極致的戲劇性衝突所需要的一切要素。
歲末。金融風暴把世界帶入寒冬。而中國拯救了世界,四萬億投資不但帶來國內經濟增長,也帶動世界經濟複蘇。改革開放進行了30年後,曾積弱不堪的中國經濟奇跡般躍居世界前茅。中國不光能生產雨衣和聖誕飾品,也有能力建造高鐵和衛星。出手闊綽的中國人擠滿了巴黎奢侈品商場和澳門賭場的名表店。
一個強大的中國,陌生的中國,突然展現在世人麵前。中國熱情擁抱了市場經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經濟體係和執行係統。當古老社區推倒消失,嶄新樓宇拔地而起,改變的不隻是舊有格局,還帶來人對新的空間方向的迷茫感。每個個體的訴求,勢必和堅硬如鐵的國家意誌發生碰撞。過去中國隻有一個故事,現在演變成為13億個故事。一切都必須重新了解、重新認識。
記者職業讓我有機會接觸鳥巢煙火照耀不到的地方。和奧運夜那個光輝燦爛的讓GDP和金牌概念化了的中國相比,非常不同。它們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麵。
還是那場地震,把中國快速發展過程中累積的問題,短時間內全麵引爆呈現。人們熱切討論地質突變是否緣自三峽大壩的建設;問責大規模城市化中,粗製濫造的豆腐渣校舍讓孩子喪生;繼而關注社會保障,失去孩子的父母淪為“失獨者”後怎樣麵對老無所依;災區重建還引向社會力量培育的議題。最終,國家力量雷厲風行主導了救災過程,社會力量有希望承擔更大的責任,最後大部分走向了無聲無息。
我的經曆則體現出中國故事荒誕的一麵。北京奧運會開幕時,我在中俄邊境的撫遠賓館,通過電視看到了直播。我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卻無法在北京觀賞這難以一見的場景。以保證盛會安全舉辦的名義,官方在奧運會前全麵清理非北京戶籍人口,很多普通打工者也不例外,離開了北京,北京真成了北京人的北京。此時房東要求我提供完整的暫住證明和單位證明,其用意是要借機漲房租敲我一筆。麵對這樣的黑色幽默,我不勝其煩,於是選擇來東北“避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