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鵝龍
典型體長:3米;
又譯:似雁龍;
食性:肉食性,疑是雜食性;
推測體重:40~200公斤;
生存時期:上白堊紀;
信息檢索:蘇聯及蒙古的聯合考察隊在戈壁沙漠的巴彥洪戈爾省發現似鵝龍的化石。
似鵝龍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恐龍,它名副其實的像鵝。似鵝龍的唯一種稱為扁爪似鵝龍,它的前肢比其他似鳥龍類都發達有力。善於瘦長及快速奔走,無法考證是否為雜食性動物,它的前肢十分強壯。
嵌合體爭議:似鵝龍隻有一個標本,包含了大部分的前肢及後肢、部分肩膀及骨盆及脊椎。屬於似鳥龍下目的原始似鳥龍科恐龍。它的近親是似雞龍。由於沒有似鵝龍的頭顱骨,它的食性將很難確定。科學家指出似鳥龍科是從肉食性的獸腳亞目演化而來,故它應該是雜食性的或是草食性的。由於大部分似鳥龍科都出沒於近水的環境,這種覓食的模式可能連同似鵝龍也是一樣。
後肢
瘦長,適合快速奔走。
前肢
三指爪,長而且直,底麵接近扁平,可以輔助捕食獵物。
尾巴
細長,奔跑中起到調節方向和穩定重心的作用。
腳趾
比其他似鳥龍科強壯,在肩胛骨及肱骨上有冠狀物,讓較大的肌肉如二頭肌可以附在上麵。
頭顱
似鵝龍頭部化石缺失,科學家推斷在上頜及下頜有著像梳子的溝痕,其功能可能是用來從水中過濾食物。
頸部
細長,靈活。
阿拉摩龍
典型體長:約25米;
又譯:阿拉莫龍;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約45噸;
生存時期:上白堊紀,約在7400萬年前到白堊紀結束的6500萬年前
信息檢索:在美國的西南地區發現了阿拉摩龍的化石。僅僅是一個肩胛骨及坐骨。1946年,在猶他州發現了一個更完整的標本,包括一條完整的尾巴、缺趾端的右前肢及兩個坐骨。正模標本被發現於新墨西哥州的科特蘭組下層。
嵌合體爭議:阿拉摩龍在泰坦巨龍類的演化關係、分類位置卻不清楚。但明顯是泰坦巨龍類的衍化物種,但是它一個主要的分析將阿拉摩龍與後凹尾龍分類於薩爾塔龍科的後凹尾龍亞科。科學家發現在分支係統學及形態學上,阿拉摩龍與內烏肯龍、巴西的三角區龍有獨特的相似性。
腳趾
四隻腳均為五趾型結構。
頸部
長長的頸部,體型十分龐大。
尾巴
粗大的長尾巴,末端有著鞭索結構,也是防禦的武器。
頭顱
頭骨小得出奇,口中有細小的牙齒。
後肢
後肢粗大,高度明顯低於前肢,支撐大大的腹部重量,四足行走。
前肢
較後肢高一些,粗壯度不如後肢,靈活性強。
薩爾塔龍
典型體長:約12米;
又譯:索他龍;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約7噸;
生存時期:7000萬年前,晚白堊紀;
信息檢索:1980年約瑟·波拿巴與傑米·鮑威爾首次敘述並命名。
它們的頸部結構使得無法將頭部高抬過肩膀。薩爾塔龍的體表四散分布著圓形、大小如拳頭的骨質甲板,骨板周圍是骨質小結節和脊,用於防衛體側。在這些甲板之間又生長著數百顆的小紐扣狀飾物,這些如豆粒大小的隆起排列緊湊,使表皮更為堅韌。
嵌合體爭議:當發現薩爾塔龍的化石時,因為薩爾塔龍的確是種蜥腳類恐龍,但身上卻有骨板,直徑介於0.5到11厘米,古生物學家不得不重新思考蜥腳類恐龍的定義。薩爾塔龍屬目前僅有一個種護甲薩爾塔龍。強壯薩爾塔龍不再認為是個獨立的,而南方薩爾塔龍現在被認為是獨立的內烏肯龍屬。
頸部
又細又長,有利於吃到大範圍的植物。
頭顱
擁有類似梁龍科的頭部,鼻孔長在雙眼上方的高處,而口鼻部則顯得長平且低矮。
尾巴
粗大的鞭狀尾巴可以保持身體平衡,在後肢二足站立時能呈三角形狀支撐身體。
前肢
粗短的前肢,筋腱有力,支撐龐大的身體。
腳趾
五趾結構。
後肢
腰部肌肉強健,後肢可二足站立起來,取食高處的食物。
傷齒龍
典型體長:身長約2米,身高約1米;
又譯:齧齒龍、細爪龍、鋸齒龍;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50公斤;
生存時期:白堊紀晚期;
信息檢索:第一群被敘述的恐龍化石包括了傷齒龍科恐龍的化石。最初,在1856年約瑟夫萊迪將這些動物分類於蜥蜴亞目。傷齒龍是最有智慧和最強壯的恐龍之一,在腦容量與體型相比較下,具有恐龍中最大的腦袋。它們可能是白堊紀最晚期最聰明的一群。
嵌合體爭議:傷齒龍歸屬曾一度造成非常大的困惑,起初認為它是鳥臀目唯一的食肉恐龍,但現在了解它實際上是蜥臀目恐龍。1924年,查爾斯懷特尼吉而摩爾將傷齒龍分類於鳥臀目。直到1945年,查爾斯斯騰伯格將傷齒龍科鑒定並分類於獸腳亞目。這些化石的明顯特征是第二腳趾上的加大趾爪,這被認為是恐爪龍下目的特征。
腳趾
第二腳趾擁有可收縮的大型、彎趾爪,類似馳龍科的鐮刀狀趾爪。
尾巴
細長,快速跑動時隨時配合身體調整方向和重心。
頸部
短而有力,十分靈活。
頭顱
傷齒龍的大腦是恐龍中最大的,視力和聽力非常發達,因而被認為是最聰明的恐龍。
後肢
擁有較長後肢,可直立行走,快速奔跑。
前肢
擁有長手臂,可以像鳥類一樣往後折起,向著鳥類的翅膀進化,始祖鳥的前身。
劍角龍
典型體長:約2米長,約1米高;
又譯:頂角龍;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大約53公斤;
生存時期:晚白堊紀;
信息檢索:在1902年由勞倫斯·賴博所命名劍角龍。因為劍角龍的化石相當完整,常被當成參考模型來完成厚頭龍類的重建。厚頭龍類的頸椎與前段脊椎呈S形或U形彎曲,而非筆直,會減少衝撞的力道。大部分厚頭龍類的頭部相當寬,可以保護內部重要器官,這特征支持了這個假設。
嵌合體爭議:當劍角龍首次被發現時,它們被認為是傷齒龍的近親。直到1945年,劍角龍的頭顱骨被發現時,發現它們與傷齒龍有顯著差別,結論不攻而破。劍齒龍骨盆寬廣,腸骨長,上顳孔小或是沒有,脊椎活動不靈活。因此,劍角龍被歸入鳥臀目,列為直立劍角龍。
腳趾
有五指,進食時可以輔助抓握樹枝。
尾巴
尾巴基部有擴大腔室,目前仍不清楚其功能。
頸部
頸椎與前部背椎顯示出它們的頸部以S或U形狀彎曲,在角鬥時可有緩衝作用,但這個理論仍未確定。
頭顱
有一塊又厚又圓的頭蓋骨,呈半圓形,由許多小骨塊組成,蓋住了它的眼睛和後脖頸,頭蓋骨厚度為3寸厚,頭部後側有一圈骨突。
前肢
短小有力。
後肢
直立行走,強勁有力。
冥河龍
信息檢索:典型體長:體長約2.4米,高約1米
又譯:無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30公斤;
生存時期:白堊紀末期;
1983年,冥河龍被古生物學家在美國蒙大拿州的地獄溪中生代地層發現。冥河龍的頭顱骨板非常厚實,有些生物學家認為雄性冥河龍是以互相碰撞頭部來爭奪伴侶的。有些科學家則認為冥河龍頭顱上的骨板純粹是裝飾而已,通過炫耀其漂亮的頭飾可以使雄龍在繁殖季節吸引到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