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白堊紀時期6(1 / 3)

棘龍

典型體長:全長12~19米,身高約7米;

又譯:棘背龍、脊背龍;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重約4噸;

生存時期:白堊紀阿爾比階到早森諾曼階,嵌合體爭議:約為9500萬年前到9300萬年前棘龍屬目前有兩個已命名種,但兩個中都不被最近的研究所接受。分別為埃及棘龍以及摩洛哥棘龍。摩洛哥棘龍是在1996年由戴爾·羅素所研究命名的。在2003年,奧利佛·勞赫提出斯特莫所發現的棘龍正模標本是個嵌合體。

信息檢索:1912年在埃及的拜哈裏耶綠洲發現了棘龍的第一個化石,1915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命名。隨後在拜哈裏耶綠洲也發現了其他的化石碎片,包含脊椎與後肢。但是斯特莫認為這些後來發現的化石有足夠差異,因而歸類於另外一個種,而這些差異已經被證實了確實存在,它們可能與鯊齒龍有關或是與斯基瑪薩龍有關聯。

前肢

雖然短小,但是力量十足。

手指

有三個鋒利的爪子。

後肢

粗壯有力,能夠快速奔跑。

尾巴

長長的粗尾巴隨時可以調整身體的重心。

頸部

又粗又長,十分有力。

頭顱

頭顱十分巨大,接近2米。

掘奔龍

典型體長:大約2米;

又譯:無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22~32公斤;

生存時期:白堊紀晚期坎潘階,約9500萬年前

嵌合體爭議:研究人員提出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發現掘奔龍位於真鳥腳類的基底位置,並是奔山龍與西風龍的近親,這三個屬都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大拿州。此外,奔山龍的標本也發現於類似的地層狀態,充分顯示它們也有可能是穴居動物。

信息檢索:掘奔龍的正模標本是一個成年個體的部分骨骼。同時還發現兩個幼年個體的標本,體型大約是正模標本的55%到65%之間。有些科學家認為掘奔龍可能具有親代養育現象,成年掘奔龍也會挖掘洞穴以養育幼年個體。從幼年掘奔龍的體型,顯示它們有長時期的親代養育階段。

頸部

細長有力。

頭顱

頭顱細長,平滑。

後肢

粗壯有力,可以二足支撐身體重量。

手指

有鋒利的爪子,挖取洞穴裏的沙石。

前肢

強壯,適合挖洞。

尾巴

長長的尾巴,缺乏骨化肌腱。

活堡龍

典型體長:2~3米;

又譯:無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0.5~1.5噸;

生存時期:上白堊紀;

嵌合體爭議:通常活堡龍都被認為是結節龍科恐龍,雖然它在結節龍科內的演化關係並不確定。有些學者認為活堡龍是結節龍科的分類未定屬,但部分近年的甲龍下目分支係統學並不包括活堡龍。這兩項針對活堡龍的研究,認為它們是在結節龍科內埃德蒙頓甲龍的姊妹分類單元。

信息檢索:目前活堡龍隻有一個標本。這些化石是在美國猶他州東部的雪鬆山組段被發現。屬名是由拉丁文的“animates”(意即“有生命的”)及“arx”(意即“堡壘”)結合而成,是按照它的裝甲特征而命名。這個名稱是古生物學家理查史旺魯爾對甲龍下目的評論而來,他認為它們是“活生生的堡壘,實際上不能攻破的……”。

手指

有趾狀爪子。

前肢

明顯較後肢纖細。

後肢

比較粗壯,四足行走。

尾巴

細長的尾巴。

頸部

又粗又短。

頭顱

頭顱骨大約25厘米長。

木他龍

典型體長:7~9米;

又譯:木他布拉龍、穆塔布拉龍、馬塔巴拉龍或莫它布拉龍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約1~4噸;

生存時期:早白堊紀,約1億到9800萬年前;

嵌合體爭議:有研究指出木他龍與在北美洲稱霸的禽龍是兩種很相似的恐龍。木他龍屬於鳥臀目中的禽龍類,和鴨嘴龍也是相近的種類。木他龍擁有非常強壯的頜部,上有切割用的牙齒。然而,因為沒有發現鼻部的軟組織,所以這功能是推測的。

信息檢索:1963年,道格·蘭登將一個在澳洲昆士蘭木他布拉牧場附近發現的部分骨骸來初步敘述。1981年,木他龍被博士與拉弗·莫納兒所命名,發現地點即是木他龍的署名來源,種名則是以發現者名字為名。在北方的昆士蘭休恩頓發現的一些牙齒,以及南方的新南威爾士閃電山脊發現的一些牙齒與一個肩胛骨,可能也屬於木他龍。

手指

有5指和鋒利的爪子,可以抓握。

頭顱

頭顱中間有一個加大的、中空的會向上鼓起的口鼻部。

後肢

三個指頭融合在一起而成蹄狀,可用後肢支撐站立。

前肢

小巧,力量卻驚人。

頸部

細長的頸部。

尾巴

又粗又長的尾巴,做平衡身體之用。

棘甲龍

典型體長:3~6米;

又譯:無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大約0.3~1噸;

生存時期:下白堊紀阿爾布階至森;

嵌合體爭議:諾曼階,約1億年前最初赫胥黎命名棘甲龍時,將棘甲龍歸類於腿龍科。1902年,法蘭茲諾普喬認為棘甲龍、棄械龍是同種動物,並將棄械龍的兩個種都改歸類成棘甲龍的兩個種。1999年,有些學者重新研究棘甲龍的化石,認為棘甲龍的命名並不正確。因為目前資料沒有足夠的資料來證明其真偽。

信息檢索:1865年,在英格蘭肯特郡的福克斯頓一處海岸,發現這些恐龍化石、皮內成骨。但無法確認物種,後幾經轉賣,最終賣到古生物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手中,赫胥黎雇用在該地繼續挖掘。1867年,托馬斯·亨利·赫胥黎將這化石命名為恐怖棘甲龍,意指這種恐龍的鱗甲形狀。

尾巴

粗壯有力,能更好地保持身體的協調性。

手指

爪子融合成蹄狀。

頭顱

頭顱扁平。

頸部

頸部粗短,頸肩膀有尖刺延伸出,沿著脊椎排列。

後肢

強壯有力,與頸部、背部的尖刺共同組成防禦體係。

前肢

矮於後肢,但是肌肉十分發達。

阿根廷龍

典型體長:33~38米;

又譯:無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70~90噸;

生存時期:白堊紀早期;

嵌合體爭議:近年來,發現了較為完整的泰坦巨龍類化石,例如薩爾塔龍、後凹尾龍、掠食龍,使科學家可以估計出泰坦巨龍類的較準確體型。2006年,在肯尼思·卡彭特的一份研究中,估計阿根廷龍的身長是30米。在湯瑪斯·霍爾茲的2008年版恐龍列表裏,則將阿根廷龍的身長記為36.6米。

信息檢索:1993年古生物學家約瑟·波拿巴及羅多爾夫·科裏亞在阿根廷命名阿根廷龍的模式種,它是屬於白堊紀阿爾布階至森諾曼階。在位於阿根廷內烏肯省的利邁河地層發現了阿根廷龍的化石。

頭顱

頭顱很小,與龐大的身體不成比例。

手指

有5個蹄狀的手指。

前肢

粗壯有力,承擔頭頸部和胸部的重量。

頸部

又細又長,可以吃到高處的樹葉。

尾巴

又粗又長,與頭部相對,保持身體平衡。

後肢

比前肢更粗壯,承擔腹部和尾部的重量。

熱河龍

典型體長:大約1米;

又譯:熱河蜥龍;

食性:草食性,疑是雜食性;

推測體重:15公斤;

生存時期:白堊紀早期;

嵌合體爭議:鳥臀目有屬於自己的特征。熱河龍的恥骨朝後,與坐骨平行,和往前的突出部共同支撐著下腹部,使骨盆呈現一個四端分岔的結構,熱河龍常被歸類於棱齒龍科(或稱棱齒龍類)。這是一群原始鳥腳類恐龍組合而成的並係群。熱河龍的頰齒略為平坦,類似草食性動物。

信息檢索:目前發現兩個標本,在中國遼寧省北票市上園鎮的陸家屯發現的化石,該地屬於義縣組。這些化石位於凝灰岩層,被推測遭到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所掩埋。模式種是上園熱河龍,2000年由徐星等人敘述並命名這兩個部分骨骼。屬名意為“熱河蜥蜴”,以中國的前行政區劃熱河省為名,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處的上圓鎮為名。

後肢

苗條修長,能夠快速奔跑。

頭顱

偏小、細長。

頸部

細長,靈活。

尾巴

細長的尾巴。

前肢

小巧靈活,可以輔助進食。

手指

有三個爪子。

祖尼角龍

典型體長:3~4米,1米高;

又譯:無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100~150公斤;

生存時期:晚白堊紀中土侖階,大約1億年前;

嵌合體爭議:祖尼角龍是個演化過渡的例子。因為它是介於早期角龍類(如原角龍)以及較晚的大型角龍科恐龍之間的過渡物種。間接支持了角龍下目恐龍起源於北美洲的理論。祖尼角龍如同其他角龍類,是草食性:恐龍,而且可能是群居動物。

信息檢索:1996年,由古生物學家Douglas G.Wolfe的8歲兒子在新墨西哥州的Moreno Hill組發現祖尼角龍的化石。祖尼角龍的模式種為克裏斯多佛祖尼角龍,名稱來自於他8歲兒子的名字Christopher James Wolfe。目前已經發現一個頭顱骨,以及來自數個個體的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