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體長:幼體20厘米,成年可能達到2~3米
又譯:無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成年體重70~120公斤;
生存時期:三疊紀晚期(疑是侏羅紀早期);
信息檢索:1979年,在一個窩裏發現五六具鼠龍幼龍的化石。幼龍的化石,缺了尾巴,體長隻有20厘米,與一隻小貓的大小相當,因此取名為鼠龍。後來,科學家仔細比較了其幼龍和成年鼠龍,發現幼龍有較大的腦袋、較大的眼睛和圓圓的鼻子。而成年鼠龍則有較小的腦袋和眼睛,有較狹長的尖鼻子。研究發現,成年鼠龍可能達到2米以上。
嵌合體爭議:鼠龍可能是過渡物種,鼠龍在科學分類法中的狀態是蜥腳形亞目的分類末位屬,可能屬於原蜥腳下目,也可能屬於早期蜥腳下目。除了幼體標本以外,還發現鼠龍的蛋巢、蛋殼,使科學家可以研究鼠龍與其他原蜥腳類的繁衍方式。雖然標本的年齡小,但從四肢骨盆可以辨認出鼠龍是種原蜥腳類恐龍。
尾巴
長長的尾巴既是身體重心的平衡器,也是防禦的武器。
頸部
長長的頸部,可以吃到高處的嫩葉。
頭顱
頭顱窄長,有較長的上下頜。
後肢
修長,比較笨拙。
手指
有明顯的5指,指端有利爪。
前肢
矮小,比較靈活。
跳龍
典型體長:大約60厘米;
又譯:跳足龍;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1~5公斤;
生存時期:三疊紀晚期;
信息檢索:跳龍英文名字的含義是“跳躍的腳”,1910年frederick von hune為它命名。它是小型的瘦腳類,牙齒呈小刀狀,毫無疑問它是肉食者。又因為跳龍的四肢骨骼是中空的,所以它也屬於虛骨龍類。因為跳龍身體輕巧行動靈活,所以跑起路來非常輕快,很容易追上獵物。跳龍的前肢上有著銳利的爪,它的嘴裏有著非常多的小牙齒。
嵌合體爭議:跳龍曾經有過不同的分類,例如蜥臀目,更先進的獸腳亞目物種以及艾雷拉龍的近親,但因為僅發現部分碎片,所以跳龍的分類仍在爭議中。在2000年,奧利佛勞赫認為跳龍是種原始恐龍形類動物,親緣關係接近兔鱷,並非恐龍。
頭顱
頭顱窄小,有鋒利的牙齒。
頸部
頸部細長,十分靈活。
尾巴
長長的細尾巴,起到調整身體平衡的作用。
手指
有5個手指,可以抓握,手指前端有鋒利的爪子。
前肢
有靈活的前肢。
後肢
修長,可以快速奔跑和隨時改變奔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