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一點芳心,冷落成灰(6)(1 / 2)

團扇本為炎夏所用之物,秋冬即收。所以,以團扇自比,比喻自身失寵。這種自比的方法最早源於漢成帝寵妃班婕妤作的《團扇詩》: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詩中,班婕妤以團扇棄用比喻自身失寵,此後團扇即為失寵後妃的代表。此詩寫出了女子被冷落和際遇,就如同團扇,夏盡秋來,團扇失去了它的作用,被丟棄一旁,正如古時女子的命運一股,被依附在男人身上,當男人喜新厭舊之時,就隻有被拋棄。

班婕妤的一生可以看作是古代後宮嬪妃生命曆程的一個標本。

班婕妤在青春妙齡時被選入後宮,為同齡人所羨慕。剛剛踏入後宮的班婕妤又成為一個幸運兒,初為少使,因頗得漢成帝的歡心,不久便被封為婕妤,居住漢宮有名的增成舍,貴寵無比,幾乎與許皇後比肩,獲得了無數嬪妃一生夢寐以求卻無法實現的寵愛與尊榮。

在深受漢成帝寵縱的歲月裏,班婕妤卻常懷憂懼之心,她常有“常恐秋節至”的憂慮。正因為如此,她從不恃寵驕橫。班婕妤的憂懼不是沒有道理的,不久,漢成帝便漸漸疏遠班婕妤,而開始寵愛趙飛燕姐妹。班婕妤雖十分感傷,但卻心態平和。但趙飛燕卻不肯放過她,趙飛燕為了當上皇後,在漢成帝麵前誣告許皇後和班婕妤“挾媚道祝詛後宮,詈及主上”。漢成帝大怒,廢黜了許皇後,並將班婕妤囚禁,考問“祝詛”之事,婕妤說:“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蒙福,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訴,如其無知,訴之何益,故不為也。”婕妤的回答有理有據。且在她的回答中,也表露了她與人無爭的平和與賢淑的人格。漢成帝聽完她的話,也認為十分在理,對她又生憐憫之意,便釋放了她,並賜給她黃金百斤。

經過這件事後,班婕妤對後宮爭鬥的殘酷無情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許皇後被廢之後,趙飛燕姐妹更加驕橫放縱,更加肆無忌憚地打擊、排擠那些有可能威脅其地位的嬪妃。班婕妤認識到終會有一天,趙氏姐妹還會對自己下手,為了遠離是非,他向漢成帝請求到長信宮去供養太後,漢成帝答應了她的請求。於是班婕妤從此住進了長信宮。漢成帝死,班婕妤又被指派充奉園陵,陪伴死去的漢成帝,在幽怖的陵墓園陵中走完她的餘生。死後,葬於成帝陵中。

班婕妤的一生,從繁華到蕭瑟,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曆代帝王後宮嬪妃們的普遍人生境遇。她們或許憑借才華美貌,能贏得帝王的一時喜愛或寵信,但終會因人老色衰或其它種種原因而被無情地拋在一邊,漸漸被忘卻。更言之,班婕妤的生命曆程,也是男權社會中女性悲劇命運的縮影。

在那個高大的宮牆內,不知道有多少美貌女子受過君王的寵幸,而又被君王拋棄。於是,一首首的宮怨詩流傳下來。涼風習習,那些結著仇怨的姑娘,在大內深處,蹙眉歎息,可惱!君王待我如團扇。

形影相吊,腸斷白蘋洲

有人說,心裏裝著一個人是幸福的,那叫痛並快樂著,然這樣的痛,有多少人能承受,生命的厚重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能理解能堪破。相思最斷腸,雖然如此,情願斷腸。然而,又有多少善男信女從相思到失望,然後是絕望,一片芳心,全部冷落成灰。《望江南》中腸斷白蘋洲的女子就是這種形象的典型。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斷腸白蘋洲。

本詞描寫思婦登樓望遠,思念遠方的情人、期盼他快點歸來的情感,展現了她從希望到失望到最後腸斷絕望的心理變化。起句“梳洗罷”,言簡但內容豐富,給讀者留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詩經》中有“自伯之東,首如飛蓬”,一般詞作中會用女子無心裝扮來表現思婦的惆悵,但此女子梳洗之後,獨上望江樓。我們可以想象到她一定是顧影自憐,感歎如此美麗的容貌在時光中流逝、無人欣賞。“梳洗罷”將她內心孤寂卻又向往夫君歸來的美好願望逼真形象地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