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可惜呀。那桶麵(1 / 1)

禪宗強調“悟”,根本在於教人要看破紅塵。把那花花世界視作過眼煙雲。超越得失、拋棄安危、脫卻生死;不僅不論是非,連那是非的辨識之心都要去掉。這在一般人看來固然有理,卻末免過於消極也很難做到,因為這根本是與人性乃至本能相違的。所以世人中盡管也有高呼“看穿了”之人,麼子裏卻依然欲望如熾,那心頭自然也就煩惱不絕了。那麼“悟”道成佛的大師們,是否就真的都能“亦裸裸,淨灑灑,無牽掛”,達到了徹底地無欲無求的曠達境界了呢?說實在的,我多少是有點懷疑的。

試看《續傳燈錄》裏這兩則小軼事吧。其一說:

彌光禪師上堂說:

“夢裏幻影,空中虛花,何必當作實物?得失之心,是非之辨,都一齊拋掉吧。”說著,禪師就扔下了手中的拂子,說:

“如今山僧已經拋掉啦,你們各位又怎麼辦呢?”

妙的是,此禪帥沒等大家出聲,緊接著又冒出了一句:

“侍者,把拂子(給我)拾起來!”

另一則說的是:

宋代著名禪師清了有一天進廚房看煮麵條。忽然,那盛麵條的木桶的底子脫落下來,一大桶麵條灑在地上。眾和尚都驚叫失聲道:

“可惜呀!”

清了禪帥卻說:

“桶底脫(語意雙關,在禪宗那裏可有‘想通了’、‘兀悟’之意),自合歡喜,因什麼卻煩惱!”

眾人說:

“隻有師傅才能高興呀。”

你知禪師怎麼答?他說的是:

“確實可惜呀,一桶麵!”

這兩則故事,都頗幽默的。幽默就幽默在禪師們的前言後語聽起來有點矛盾,剛說一切都非實物,要統統拋掉,隨即又想把拂子(實物)撿起來;才道桶底脫(悟)是好事,應該慶幸,轉眼又不禁為一點麵條歎惜起來。聽著是不是挺好笑的?這且不管,要緊的是,他們是不是真開悟、真了斷一切了呢?我們自然可以理解為:開悟了的人,不等於就不可以再有惜物之心了;甚至可以說,越是徹悟者,越懂得珍惜該珍惜的事物。但既然已將喻為“得失”之心的拂子扔了,轉眼又(似乎是本能地)要將它拾將起來,終究難免舍不得之嫌。既然是舍不得,談何徹悟呢?這是否多少是一種證明:做到‘徹底’,難乎哉!

不過,我並不會因此而看輕了二位大師。相反,倒覺得他們因此而顯得更可愛些。他們肯定較常人曠達而灑脫得多,能有他們那種“得失之心,是非之辨,都一齊拋掉吧”的覺悟和麵壁苦修的實踐,畢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禪師畢竟也是人,是人就免不了會有點“確實可惜”的時候。這沒有什麼“可惜”的。而當可惜時則可惜,當拋棄時則拋棄,實質也並不矛盾。倘若禪師們竟“悟”到“可惜”之心都不存在的地步,還像個人嗎?“悟”的目的如果是成為這樣的人,還有什麼意思?豈不反令人生畏甚而僧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