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艱難的任性(1 / 1)

“我在馬路邊,揀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邊……”這首兒歌大家都熟悉。現實中,相信大多數人碰上類似的情形,也會毫不猶像地這麼做。可是,如果你麵對的是百元、千元、萬元,你也會毫不猶豫嗎?如果你猶豫,這也並不奇怪,因為長期生活、教育形成的觀念以及做好事反而遭冤杠的教訓都會左右和決定你的行為。

但正是這些猶像和擔,決定你夠不上是一個悟道之人!

為了證明這個結論,不妨品品《景德傳燈錄》記載的一個小故事:

澧州龍潭崇信禪師,本(來是)諸宮賣餅(人)家子也,未詳姓氏,少而英俊。初,(道)悟和尚為靈鑒所請,住持天王寺,人莫之測。(崇信)師家居於巷,常日以十餅饋之(道悟和尚)。悟受之,每食華,常留一餅(還給崇信),曰:“吾惠汝以蔭子孫。”

(崇信)師一日自念曰:“餅是我持去,何以返遺我耶?其別有旨乎?”遂造而問焉。

道悟曰:“是汝持來,複汝何咎?”

師聞之頗曉玄旨,因請出家(為道悟之徒)。悟曰:“汝昔崇佛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由是服勤左右。

一口(崇信)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佛法)。”

悟曰:“自汝到來,吾未嚐不指示心要。”

師曰:“何處指示?”

悟曰:“汝擎茶來,吾大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漢和南(行禮)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

師低頭良久。悟:“見(領悟)則直(當)下便見擬(加以)思即差(錯)。”

師當下升解,乃複問:“如何保任(持)?”

悟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更特殊的見)解。”

瞧,通悟和尚的玄法大義就這麼簡單:別人給茶,我接受,別人行禮,我回禮。而且,隻須盡此平凡之心,“無別勝解”。但是且慢,分明他還是有著一個明確的前提的,那就是“任性逍遙,隨緣放曠”,而且“擬思即差”。也就是說,遇事但憑直覺,一任自性,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萬不可顧這慮那,否則談不上什麼任性逍遙、隨緣放曠。而談不上這個,還談什麼心要大法呢?

而這“任性逍遙、隨緣放曠”八個字,在雲山霧罩、人跡罕至的深山古刹裏或許可一為;若在咱這車水馬龍、萬頭攢動的茫茫人海之中,別說修得這份功夫,隻怕是連想一想都是種奢侈呢!不信?那別的不說,就請你朝馬路上吐口痰,或者闖一闖紅燈,看看會發生些什麼!

如此看來,這心要大法,說起來倒真是沒什麼可難的。平常心是道嘛。但用起來,恐怕至少得先把自自身的環境給變上一變,才有門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