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複年間,(善靜禪師往)中南謁樂普禪師。樂普器重之,容其為入室弟子,仍典(菜)園事務,力營眾事。有僧來辭別樂普,樂普曰:
“四麵是山,向什麼處去?”
僧不能對。樂普曰:
“限汝十日內答語,得中即從汝發去。”
其僧苦思冥搜,久而無語。因經行偶入菜園,(善靜)帥怪問曰:
“上座豈不是辭去,今何在此?”
僧具陳所以,堅請師代為作答。師不得已,代曰:
“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哪礙野雲飛?”
具僧喜踴。師囑之曰:
“隻對和尚,不須言是善靜代語也。”
僧遂告自樂普禪師。樂普曰:
“誰下此對語?”
曰:“某甲(我)。”
樂普曰:
“非汝之語。”
其僧俱言園頭(善靜)所教。樂普至晚上堂謂眾曰:
“莫輕園頭善靜,他日住(持)一城隍(寺院),會有五百人常隨也。”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
正所謂惺惺惜惺惺,樂普神師不僅欣然收留善靜禪師為入室弟子,而且從他的一聯妙對中,準確地判斷出善靜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將來必可住持一個有五百人追隨他的寺院。而事實也正如善靜自己所雲:“山高不礙野雲飛。”他始而棄官山家,繼而又從一個菜園管頭躍升為京兆永安禪院的住持,他的靈性和樂普禪師的慧眼,同樣難能可貴。
當然,這是它話。當初樂普給那個欲辭此它去的僧人所出的對子,實際上是禪宗的一個話頭,所問的正是一種禪機。人的生存境界,永遠如四麵圍山,如何才能獲得自由?而自由作為一種意境,其實就是禪宗最為強調的“解脫”。
善靜禪師的答對確實很妙,言簡意賅,亦且生動形象。隻要你是流水,那竹簾再密,充其量擋得住(不悟的)魚兒,豈能阻擋流水的自莊?同理,隻要你得道如雲,那四麵的大山再高,又如何阻隔飄逸的野雲?
問題是,如此回答,妙是夠妙,卻仍然難以回避這樣的疑問: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畢競是人而非流水,更非野雲哪,我們如何才能掙脫祖祖輩輩傳襲下來的綱常之網、例律之縛而飛得起來?
或許關鍵不在於我們是否能變作流水、化成野雲,關鍵在於對自由是否向往和追求,這是最根本的前提和“道行”。對此,另一名北宋禪帥義青的指點,似乎就說的是類似意思。
義青禪師說:
“孤村陋店,別在那兒掛缽停留。佛祖的玄妙關隘,當下飛身而過。盡管如此,已是如同蘇秦遊說碰壁,難以返回家園;項羽來到烏江,怎逃窮途之命?諸位禪僧來到這裏,如果前進就落在天魔之手,如果後退就陷入餓鬼之道,如果不進不退,恰又沉溺在死水之中。諸位,怎麼才能得到安穩呢?”義青禪師自己也沉吟了良久,才接著說:“任憑你三尺人雪,壓不住一寸靈鬆!”
《五燈會元》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