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學生(1 / 3)

單看程老太公把這位蘇先生的經曆如數家珍般說將出來,就知他說與林老安人“此地消息靈通”不是假話。

蘇先生名正,字長貞,自幼便會讀書,諸子百家無一不讀、星學雜卜樣樣知曉,二十出頭便做了榜眼。他中進士那一年,狀元公生得鼻直口闊,探花郎俊朗飄逸,榜眼呢五官端正……

忽忽二十年,狀元公已位至宰相,探花郎做了尚書,唯有這位榜眼兄,屢屢在四、五品上打轉。說他來讀書資質最好,過目不忘是好本事,又奉命伴太子讀書,如無意外,錦繡前程是跑不掉的。毀就毀在為人正直。太子略不努力,他便嚴詞勸諫,本朝家法重大臣,太子連稱“不敢”,被整得苦不堪言,卻也知他是好意。

太子登基做了官家,他做到了五品,又因官家見嫡母次數不見見生母次數,被他又一諫,官家十分下不來台,緩了他晉升之路。官家生母薨逝,因他在,便不敢過於隆重,僅存之皇太後十分待見他,一力支應他做到了三品,也就是因這品級,程質做舉人那回,他做了考官。此後也就僅此一回做到四品,接著他又因皇太後把娘家侄女弄到後宮,勢淩皇後,狠參了一本,官家開心,皇太後又不開心,他又被降成了四品。

官家原配的皇後崩逝,皇太後欲以親侄女淑妃為後,被他“天下淑女多矣,何必以妾為妻”噎到了南牆。不得已,重聘皇太後另一侄女為後,長者為妃、幼者為後,如何能和睦?皇太後氣極,他又成了五品。

官家看中他,不多時,又升他做了四品,偏他不識趣兒,又參了官家生母娘家人不法事,官家頭疼萬分。此後又有繼後產子,皇太後寵愛事,京中紈絝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他的官階也就起起伏伏。

這一回卻是涉及國本,卻說這世上總是寡婦比鰥夫多,為何?蓋因鰥夫再娶的總比寡婦再嫁的多,尤其是皇帝,自家不急,總有人催他續弦,這一續,便有了前後兩任皇後,若止哪一個有兒子,倒也罷了,若全都生子,倆有雙嫡。同母所出還不定和睦,何況異母?

繼後陳氏乃皇太後侄女,偏又生下了比太子僅小了三歲的魯王。九五之位,較之尋常人家家業更是不同,陳氏係出名門,自有一等人更喜魯王。混亂之下,蘇老先生一本奏上,言道魯王已經十三了,該出宮建府了。

先時他參京中有名的浪蕩子紈絝朱沛與後母不睦是為不孝等,倒是令皇太後深覺他會站在魯王一邊,孰料他又殺這一回馬槍,一喜一怒之下,皇太後好險沒被他氣死。

爭執了一、兩年,魯王納妃出宮,蘇老先生也把皇太後給得罪死了。因事關東宮,且曠日持久,江州這等人來人往之處,也頗聽了些。清流等一力推崇也隻保住了蘇老先生的性命,皇帝不得已又把他弄出京,不再讓他做官,以息皇太後之怒。

這位蘇先生也不猶豫,宮門前磕了三個響頭,道一聲:“國本已固,臣無憂、無憾、無愧於先帝!”轉頭走了。至於妻小,自有他故舊照看。

然則蘇老先生什麼都好,唯有一樣怪癖,說不好是長處抑或是短處:此人好學不倦。便是走在路上,看到個新鮮,也要追上去探個究竟,以此便常“誤入藕花深處”——總是尋他不著。他自家也是一抬頭,便覺不知走入何地,此時那過目不忘也不管用了,便常要人來尋他。蘇家小廝兒把京中街巷串熟,亦因此老之功。

出了京城,他自有故舊開了路引、送了盤費,正好“遊遍大好河山”,隻管尋有趣之事,一迷路二迷路,讓他迷到了江州城。一想也看得差不多了,又“處江湖之遠頗憂其君”,恐京中又有難事,便思此處是交通要衝,消息也方便聽,不如留下。賃間房,租張桌,買了筆硯,支起了卦攤兒——他又對《易》生了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