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渴望愛的孩子(1 / 2)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大部份的心理問題性格缺陷都跟童年所受的傷害有關。

而童年的傷害,最大的莫過於來自母親。

生命之源,來自母親,一個受精卵從母體中成長為一個有手有腳有思維有感覺的人,是何等的奇妙……而一個人不為他生身的母親所認同,那是致命的。

從“我不應該出生”、“我是個多餘的人”、“如果世界上沒有我就好了”、“我做什麼都是錯的,我的存在就是錯誤”……長期被迫處於這種環境,很容易讓一個人產生自我否定,甚至導致要麼自殺要麼報複社會反人類的結果也不奇怪。能夠挺得過來的人,就算心理相當強大相當健康,但是心理陰影心理缺陷,也是無法避免的。

就算鄭莊公是嫡長子,就算他是王國的繼承人,就算他得到父親的認可、臣下的愛戴、成功的信心……但是沒有母親的認同,他心中有一個無法彌補的黑洞。

父母和兒女之間,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即所謂補償心理——那種越是從小被父母岐視虧待過的得不到重視的兒女們,如果奮發向上努力成功以後,往往反而比那些倍受寵愛的孩子對父母更加孝敬,更加千依百順。

那些所謂鳳凰子女的家庭,經常會發生昏憒的父母對成功的兒女索需無限,去補貼那不成功沒出息甚至不怎麼孝順的受寵兒女。而這些孝子孝女們,寧可奉獻自己小家庭的和諧,去討好永遠無法滿足的父母。

他們是在填補童年的遺憾、內心的黑洞。

不不不,這種表麵上的無限孝順,似乎掩蓋住了他們心底深處的一句對父母的質問:“為什麼你們對我不好?”他們沒有這麼問,而是換了另一種形式向父母表達:“瞧瞧現在是誰在孝順你們,不是你們倍受寵愛的孩子,而是被你們冷漠傷害到的孩子!”

而所有的每一分付出,都表達的是對父母的這樣一種期望,他們期望有一天收獲父母對他們懺悔:“孩子,我們錯了,你才是我最好的孩子而不是那一個,你才是我應該善待的寵愛的寄於希望的孩子!”

遺憾的是,大部份父母不會認為自己錯了,永遠不會。

包括武薑也是如此。

鄭莊公並不是對段付予無限滿足,他付予無限滿足的是武薑。他要對付段,是易如反掌,但是他對武薑,幾乎是毫無辦法。

哪怕他貴為一國之君,但是他仍然象所有被虧待過的孝子孝女們一樣,期望有一天,武薑能夠對他說一聲:“你才是我最好的孩子!”

我對母親你千依百順無限付出,而段隻會向你索取無限;我德智體美全麵發展,而段無知淺薄到處闖禍……

總有一天,母親會厭倦了段的愚蠢,總有一天,母親會看到我的傑出吧……

就算他已經不是無助的幼兒,就算他已經不指望得到象對段那樣憐惜無限的母愛。可是作為成年人作為國君的鄭莊公,他反而更渴望認同,更渴望肯定,他擁有一切所以他認為可以買回曾經失去的東西,為此他願意付出他手頭所有能支付的,去贖回這一份生命根源的認可,去填補這一份心靈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