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

柏拉圖(約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經濟學圖表等。柏拉圖也記錄了蘇格拉底的一些話,為蘇格拉底的名言,警示後人。

柏拉圖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寫下了許多哲學的對話錄,並且在雅典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裏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如同許多古老的文獻,柏拉圖留下的文集殘缺不全、而且依然存在爭議。他記載的蘇格拉底對話錄成為後人研究他們思想的主要來源,但許多內容其實記載的是柏拉圖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蘇格拉底的原意。

一般推測柏拉圖出生的年份應該是在公元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 (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學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 。柏拉圖生於一個較為富裕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阿裏斯通 、母親是克裏提俄涅 ,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稱是古雅典國王的後代,他也是當時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裏西亞的侄子,不過兩人之間的關係也仍有爭議。依據後來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說法,柏拉圖的原名為亞裏斯多克勒斯 ,後來因為他強壯的身軀而被稱為柏拉圖。但第歐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說法,柏拉圖這個名字也可能是來自他流暢寬廣 的口才、或因為他擁有寬廣的前額。由於柏拉圖出色的學習能力和其他才華,古希臘人還稱讚他為阿波羅之子,並稱在柏拉圖還是嬰兒的時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會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暢。

柏拉圖起初打算繼承家族傳統而從政,但後來情況發生變化。在與斯巴達的戰爭中,雅典民主製失利,隨即“三十僭主”上台執政。“三十僭主”轉而又被新的代議製政府取代。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於是開始遊遍意大利、西西裏島、埃及、昔蘭尼等地以尋求知識。據說他在四十歲時,約公元前387年結束旅行返回雅典,並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創立了自己的學校—柏拉圖學院,這所學院成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學院的名字與學院的地址有關,坐落於一處曾為希臘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學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學院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較大,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學院培養出了許多知識分子,其中最傑出的是亞裏士多德。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在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係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恒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隻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征。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恒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並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恒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隻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隻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隻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麵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麵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隻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性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隻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但是另一方麵,柏拉圖把太陽比作正義和真理,強調我們所看見的陽光隻是太陽的“形式”,而不是實質;正如真正的哲學道理、正義一樣,是隻可見其外在表現,而其實質是不可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