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戲劇表演2
4歌劇
歌劇(opera)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台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歎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麵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複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
歌劇以歌唱為主綜合詩歌、音樂、舞蹈等藝術的戲劇。歌劇《江姐》、《洪湖赤衛隊》,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綜合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而以歌唱為主的一種戲劇形式。近代西洋歌劇產生於十六世紀末的意大利,後逐漸流行於歐洲各地。中國宋元以來的戲曲,也屬於歌劇性質。
歌劇的起源
(1)歌劇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悲劇,這種藝術形式是歌劇藝術產生的根源。
(2)中世紀時期的一些音樂形式也為歌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首先是10世紀末的宗教劇,後來宗教劇被神秘劇和奇跡劇取代,盛行於14~16世紀;其次是田園劇,這種體裁用音樂、詩歌、戲劇的手段表現鄉村生活的場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紀,成為歌劇的重要起源之一。
(3)文藝複興時期的牧歌劇也預示著歌劇的誕生。作曲家用牧歌這一體裁形式來譜寫詩歌中一些戲劇性場麵,或用一組牧歌來描寫一些簡單的故事情節,後一種形式被稱為牧歌劇。
(4)歌劇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紀末的幕間劇。這是穿插在當時喜劇各幕間的一些寓言劇、神話劇或田園劇,到16世紀,各幕之間的幕間劇在情節上組成了一個相關聯的故事,並且加入了裝飾性的旋律和簡單的和聲伴奏。
(5)歌劇於16世紀末最終產生與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當時,一群文化藝術界的名人經常在貴族巴爾第和柯爾西家聚會,他們熱衷於恢複古希臘的戲劇,力圖創造出一種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生動藝術。他們認為複調藝術破壞歌詞意義的表達,主張采用單聲部旋律,並且在實踐中發現:在和聲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調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詩歌中,還可以用於整部戲劇中。隨後就產生了最早的歌劇,當時稱為田園劇。
意大利早期歌劇的發展及特征
佛羅倫薩歌劇:
(1)第一部歌劇:是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寫劇本、佩裏作曲的《達芙妮》,由於該作品的樂譜隻剩下殘片,所以人們通常又把1600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寫腳本,佩裏和卡契尼作曲的《優麗狄茜》作為最早的一部歌劇。
(2)早期歌劇的特征:腳本以希臘神話為基礎,後來又加入曆史題材。音樂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為吟唱的宣敘調形式,音域不寬,節奏自由,有少量的樂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羅馬歌劇:
(1)代表人物及作品:羅馬作曲家卡瓦萊裏(約1550~1602)創作的《靈與肉的體現》於1600年2月上演,該劇為羅馬歌劇奠定了基礎。《靈與肉的體現》實際上被史學界視為清唱劇,具有歌劇的雛形,內容涉及宗教道德方麵。
(2)特征:注重歌劇場麵的壯觀給人帶來的愉悅,加入了華麗的舞台設計、機關布景和芭蕾場麵,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結束。
威尼斯歌劇:
(1)第一個歌劇院的建立: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個歌劇院——聖卡西亞諾,是歌劇從貴族沙龍和宮廷走向市民階層。
(2)代表人物及作品:1607年,威尼斯歌劇作家蒙特威爾第完成了歌劇《奧菲歐》的創作,歌劇題材與利努契尼的《優麗狄茜》相似。在劇中,蒙特威爾第憑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樂創作方麵的豐富經驗,結合運用16世紀的音樂寶庫中的各種手段,使《奧菲歐》成為歌劇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歌劇。
(3)特點:在歌劇中大量運用詠歎調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發,對美聲唱法加以重視,很少用合唱形式,弦樂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
那不勒斯歌劇:
(1)朝正歌劇方向發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劇發展的最後一個城市,始於17世紀末,至18世紀定型為正歌劇,這種歌劇的影響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紀。它常以虛構的曆史或英雄事跡為題材,而且由於對美聲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強有力肺活量又帶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閹人”歌手盛行起來。
(2)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樂派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1660~1725)在聲樂抒情調的基礎上創作自由發展的詠歎調,給予美聲演唱以廣闊施展的天地。代表作為《泰奧多拉》。
(3)特點(也是正歌劇的特點):
①在內容上:多取材於古代神話和曆史傳說,內容嚴肅,與喜劇相對。
②在結構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劇變為緊湊的三幕結構,常在幕與幕之間穿插喜劇性的幕間劇(在舞台口表演)。由極具個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開場,宣敘調和返始詠歎調交替進行,極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③兩種不同的宣敘調:一種是幹念式的宣敘調,用於較長的對白或獨白,獨唱聲部隻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種是帶伴奏的宣敘調,它善於表達複雜的情感,同時也在戲劇性的緊張場景中使用,獨唱由樂隊伴奏。
④返始詠歎調:這種詠歎調是ABA三段體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現的A段寫出,而隻在B段的結尾處標記da capo,意為從頭反複,故作“返始”之意,並在結尾處標記Fine(意為結束)。
歌劇的發展
歌劇誕生於17世紀的意大利佛羅倫薩,世界上第一部公認的歌劇是1607年由蒙特威爾第創作的《奧菲歐》。從此,歌劇以它獨特的魅力逐漸成為歐洲最重要的音樂體裁。
17世紀末,在羅馬影響最大的是以亞·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他於1681年創作的歌劇《善善惡惡》確立了歌劇序曲的典型模式,即“快—慢—快”三段式。這一時期同時也確立了ABA式的詠歎調格式。此時的音樂常用盛大的場麵和合唱,給歌劇帶來重音樂、輕戲劇的傾向。這樣的傾向使得歌劇在日後的發展日趨僵硬。於是到18世紀20年代,遂有取材於日常生活、劇情詼諧、音樂質樸的喜歌劇體裁的興起。意大利喜歌劇的第一部典範之作是帕戈萊西的《女傭作主婦》(1733年首演),該劇原是一部正歌劇的幕間劇,1752年在巴黎上演時,曾遭到保守派的詆毀,因而掀起了歌劇史上著名的“喜歌劇論戰”。出於盧梭手筆的法國第一部喜歌劇《鄉村占卜師》就是在這場論戰和這部歌劇的啟示下誕生的。
意大利歌劇在法國最先得到改造,而與法蘭西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呂利是法國歌劇(“抒情悲劇”)的奠基人,他除了創造出與法語緊密結合的獨唱旋律外,還率先將芭蕾場麵運用在歌劇中。在英國,普賽爾在本國假麵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英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狄東與伊尼阿斯》。在德、奧,則由海頓、狄特爾斯多夫、莫紮特等人將民間歌唱劇發展成德奧民族歌劇,代表作有莫紮特的《魔笛》等。至18世紀,格魯克針對當時那不勒斯歌劇的平庸、膚淺,力主歌劇必須有深刻的內容,音樂與戲劇必須統一,表現應純樸、自然。他的主張和《奧菲歐與優麗狄茜》、《伊菲姬尼在奧利德》等作品對後世歌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