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戲劇表演4(1 / 3)

第四章戲劇表演4

6戲曲表演

戲曲程式化、戲劇化的歌舞表演,綜合運用唱、念、做、打多種表現手段以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戲曲的藝術語言多種多樣。

程式性中國戲曲的表演程式是運用歌舞手段表現生活的一種表演技術格式。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均有程式,是戲曲表演的主要特點。這一特點製約著戲曲形象塑造的一切方麵,也貫串於舞台演出的結構體製。生活的自然形態和任何一種表演因素,如果不轉化為程式,就不能統一於戲曲的舞台演出風格。就這個意義而言,程式是戲曲創造舞台形象的特殊藝術語彙,沒有程式,就沒有戲曲的表演藝術。然而戲曲表演的程式,是從各種表現簡單的故事情節到表現複雜的生活現象,並且加以規範化的結果,這個複雜的藝術加工過程,主要貫串於歌舞化、戲劇化、節奏化。在戲曲的各種表現手段中,唱、念、做、打,唱是首位,包括韻白,形成了音樂美。但中國戲曲與西方國家的歌劇不同,不僅語言音樂化,形體動作也必須高度舞蹈化,於是產生了種種富有舞蹈美和塑形美的身段、工架和武打,使聽覺形象音樂化,視覺形象舞蹈化,歌舞結合,唱白和諧,視聽同感,歌與舞的程式,如果沒有嚴格的規範,就不能使之統一完整。而這些歌舞進入戲曲後,又必須產生一個質的飛躍,即戲劇性。戲曲表演程式還必須節奏化,節奏是使唱念做打諸般藝術手段多樣統一的共同要素,戲曲舞台上的一切節奏都要依靠戲曲音樂。表演程式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創新,但必須合乎規範,所謂“戲不離技,技不壓戲”,戲與技的完美結合,應是戲曲表演的最高審美要求。

虛擬性戲曲反映生活,要求在舞台有限的空間和一次演出的有限時間內表現戲裏的生活圖景,必然會產生反映生活場景的無限空間和舞台的有限空間、戲劇情節延續的無限時間和實際演出的有限時間這兩對矛盾。中國戲曲在解決這些矛盾時,有它自己的獨特做法,即公開表現舞台的假定性,承認戲就是戲,不是生活原型,對舞台的時空處理采用分場的結構體製和虛擬的表現手法,在一個沒有什麼裝置的舞台上創造出獨特的意境,對生活作出廣泛的形象概括。對舞台空間觀念的超脫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舞台環境的確定以人物的活動為依歸,二是在同一場中,通過演員的虛擬動作,可以從一個環境迅速轉換為另一個環境,“人行千裏路,馬過萬重山”,隻要一個圓場、一場趟馬,就可以表現。戲曲舞台時間觀念的超脫,則完全由情節需要來決定。戲曲的這種獨特處理,就是一種既流動靈活,又相對固定,既連續不斷,又相對間隔的分場結構體製,而且虛擬性滲透到各個環節。戲曲主要不是依靠燈光布景等技術和製造舞台生活的幻覺來吸引觀眾,而是靠表演來抓住觀眾,靠演員的表演和觀眾的想象,來共同創造舞台的生活場景。

超脫的舞台時空觀念是戲曲分場體製的前提,虛擬手法則是體現分場體製的手段。虛擬手法的作用不僅僅在於使時空變化的流動靈活,更重要的是要表現在特定環境中活動著的人。虛擬性表現手法充分利用了舞台的假定性,但又與舞台特有的真實感密切聯係在一起。

美學要求把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精神氣質、音容笑貌等轉化為鮮明的舞台形象,是戲曲表演在形象創造上的根本要求。這就要求演員能夠精確、鮮明地刻畫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韻,以形傳神,形神兼備,而且還要寄托著創作者對人物的性格和品德的評價,善惡美醜,愛憎分明,或褒或貶,絲毫不爽。戲曲的“高台教化”作用,正體現於此。尤其是形式美,更值得重視,戲曲表演的美學要求,不僅貫串於形象創造的全過程,而且凝聚在表演程式之中。

7戲劇小品

戲劇小品是戲劇的一種,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我國興起的一種新的戲劇藝術形式。它以短小、形象、活潑、貼近生活、表演靈活的形式活躍在我國戲劇舞台上,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小品與戲劇小品不同,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實際上是戲劇小品,但都省事地稱為小品,因此,有必要創建“戲劇小品”詞條。

戲劇小品如今,隨著時代的變化,它已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傳統的舞台性、表演性,還具有現代的情趣性、大眾性、靈活性等特點。為此,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麵探討其現代走向。

戲劇小品的現代性發展

我國戲劇產生的曆史可上溯到原始社會反映農牧業生產的歌舞。他曆經春秋、戰國的“俳優”,兩漢的“百戲”,南北朝時期的“拔頭”、“參軍”,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話本,元代的雜劇。元雜劇的產生標誌著我國戲曲開始走向輝煌。它是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表現形式,為今天戲劇的內涵作了某些規定。在此基礎上,人們進行話劇、歌劇、舞劇的嚐試,把西方的話劇與東方的戲劇結合起來,從而產生對戲劇的現代認識:即戲劇是一種以表演為中心,融合了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因素的一門綜合性藝術。戲劇小品則是由培訓演員的“元素訓練”片斷發展而來的。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員自我修養》中提到的“戲劇小品”也是培養演員心理素質和想象能力的訓練手段。後來,其戲劇因素增強,社會意蘊擴大,形式技巧不斷豐富,才成了今天所說的“戲劇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