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故事22(2 / 3)

3月26日是限期的最後一天,剛剛蘇醒的楊儒突然收了清政府的電報,命令楊儒不在沙俄條約上簽字。原來,英、日、美、德等國不願沙俄獨吞東北,紛紛警告清政府不得簽約;再加上國內愛國官員和各界人民的反對,清政府才下了不簽約的命令。楊儒將電文送到沙俄外交部,沙俄代表接過電報,跌坐在椅子上,氣得說不出話來。至此,沙俄企圖長期獨占中國東北的陰謀徹底破產。

楊儒再次跌傷後就一病不起,因勞累過度,於1903年3月5日逝世。愛國外交家楊儒不畏強暴,勇敢捍衛國家主權,因而名揚中外,永垂青史。

58.馮子材邊關破敵

19世紀80年代,法國殖民主義者用武力占領越南後,又策動了新的侵華戰爭。在中國人民援越抗法的戰場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沙場老將,他足智多謀,身先士卒,英勇奮戰,指揮清朝軍隊,連獲“鎮南關——諒山”大捷,為世人所矚目。這位老將軍就是馮子材。

馮子材,字南幹,號萃亭,1818年生於廣東欽州,他原是行伍出身,1850年參加過劉八領導的廣東天地會的反清起義,第二年接受了“招安”。從此,他成為清軍中的一員驍將。屢建戰功,被升任為廣西提督。1882年,65歲的馮子材,因不滿朝廷中一些佞臣嫉賢忌能,排斥異己的卑劣行徑,就借口有病,辭職還鄉,閑居在家。

這時,正值法國侵略者用武力脅迫越南淪為它的“保護國”後,又大肆挑起反華戰爭之時。以慈禧太後、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對法國侵略者的挑釁一再妥協退讓,在法國政府的軟硬兼施下,簽訂了中法《簡明條約》。但法國侵略者並不以此為滿足,又分兵兩路,一路由遠東艦隊在台灣海峽進行武力訛詐,一路由陸戰隊盤踞在諒山一帶,向中國邊境尋釁。1885年2月,法國直撲諒山和鎮南關,清軍前線統帥在主和派的示意下,倉皇逃走。法軍乘機長驅直入,占領了諒山,並一度闖入鎮南關。法軍狂妄地在關前立柱,寫道:“廣西門戶,已不複存在。”鎮南關周圍的人民,誓死抗戰,他們也在關前立柱,寫道:“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以此表達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堅強決心。

閑居在家的馮子材,想到國難當頭,而自己報國無門,不由得憂心似焚,整日撫摸佩刀,長籲短歎。他多麼希望重上沙場啊!

隨著南部邊境的形勢日益惡化,當時的朝野上下,要求援越抗法的呼聲不斷高漲。清政府在朝廷中主戰派的強烈要求和極力推薦下,重新啟用馮子材,令其督率舊部,再上戰場。馮子材雖年近7旬,但他接到朝廷任命後,毫不猶豫地挑起了保衛邊疆的重擔。

馮子材到廣西就任後,立即被前線各軍將領推舉為“前敵主帥”。他整頓潰軍、改編隊伍;他親自勘察陣地、布置防禦;在隘口搶築了一條長三裏半的長牆;在嶺頂上修建了炮台;他布置自己所率的“萃軍”當中路,扼守長牆和山頭要塞;布置其他各路軍在中路的東、西方和後方,成掎角之勢,以便互相策應。

法軍見勢,不敢正麵強攻,便派出駐扣波的法軍從側翼偷襲,以求一逞。馮子材得到法軍偷襲的密報後,毅然采取先發製人的戰術,令一部清軍去側翼狙擊,一部分“萃軍”直搗法軍據點扣波。從側翼來犯的法軍,遭到狙擊清軍的迎頭痛擊,當潰逃到駐地扣波時,又被早已埋伏的“萃軍”打得落花流水,狼狽逃竄,鑽進了文淵城。幾天後,馮子材主動出擊,襲擊了法軍前哨據頭文淵城,一度衝進城中心,摧毀了兩座山頭炮台。這兩次戰鬥的勝利,提高了清軍的士氣,滅了法國侵略者的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