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大賢良師(1 / 2)

一連三日,郭嘉受到張角的邀請住在了太平道在鄴城傳教的據點,這三日張角與郭嘉形影不離,食則同席,寢則同榻。雖然張角已是半百之人,麵對郭嘉這個少年卻十分尊敬,二人從古論今,從古代王朝興衰到如今天下興亡,無所不談。

而郭嘉在看了太平道傳教綱領《太平經》之後則深為讚歎,《太平經》既提倡維護封建皇權,又提倡善待百姓。不得不說在這個時代具有建設性意義,當然,相比後世更為先進健全的政體和政治製度而言,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太平經》無疑是符合這個時代的思想與社會現狀。

“二哥,你說大哥與那小兄弟有那麼多話說嗎?這幾日我想和大哥說句話都插不上嘴,如今我太平道正是如火如荼之際,大哥不思大事,和一個少年浪費時間,如此下去,豈不壞事?”張梁愁眉苦臉地望著自己的二哥張寶,神色之中頗為焦急。

張寶卻神色平靜淡淡地說道:“大哥現在做的就是大事。”

“和一個未成年的少年整日湊在一起能有什麼大事?”張梁一臉不信。

張寶耐心解釋道:“那郭嘉胸有韜略,富有才華,我隻聽他隻言片語便受益匪淺,發人深省,我太平道若日後舉事,單憑人多勢眾恐怕難以成事,如今太平道雖人才濟濟,可那都是孔武有力的莽漢,若論衝殺,他們與漢庭武將不相上下,可我太平道卻缺少出謀劃策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軍師啊。”

“二哥,你是說大哥想要招攬郭嘉做我太平道軍師?我看那小子就是個誇誇其談之輩,紙上談兵罷了。”張梁一臉不忿,顯然不甘心一個少年擔任如此重要的角色。

但是張寶卻麵色一冷,對張梁嗬斥道:“三弟,一切以太平道為重,意氣用事隻會誤事!你我也不需要在此妄自揣測了,一切聽憑大哥決斷。”

正在此時,張角握著郭嘉的手從屋內走出,麵帶笑容,顯然心情極為愉悅,他見到兩位兄弟在院中,於是問道:“可是有大事?”

張梁斜眼看了眼郭嘉,欲言又止,郭嘉見狀,對張角說道:“大賢良師有正事要辦,嘉先行離去。”

說罷欲走,卻被張角拉住,懇切道:“奉孝與我乃忘年之交,早已推心置腹,我張角沒什麼可對奉孝隱瞞的,張梁,你但說無妨。”

張梁無可奈何,抱拳恭敬道:“稟大哥,數日前中原各州傳來消息,各州百姓聞聽我太平道仁德俠義,不少百姓變賣家產紛紛來投,總數已達數十萬。”

“好好好!”

張角大喜過望,撫須長笑不已,而郭嘉也略感驚歎,沒想到太平道竟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如今太平道聲勢滔天,恐怕張角反心更勝往昔,隻待謀劃便要舉事。

隨後張角讓兩位兄弟去傳達消息,安排各州安頓來投效的百姓,並準備親自前往各州視察。

回到客棧後的郭嘉休息一夜,清晨與徐庶一同出城踏青。

山野小道中空氣清新,鬱鬱蔥蔥令人神清氣爽,郭嘉與徐庶不急不緩並肩登山,途中,郭嘉將太平道已聚眾百萬的消息告訴了徐庶。

徐庶當即麵色大變,問道:“張角要反了?”

抬頭望著煙雲飄渺的山巔,郭嘉搖頭道:“太平道雖大勢已成,卻還遠未到舉事的時候,空有百萬之眾卻無兵馬器械,此時若反,朝廷大軍雷霆萬鈞之勢,太平道眨眼間便會灰飛煙滅。”

徐庶想了想,不得不對郭嘉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百萬之眾舉事,聲勢滔天,張角即便沒有軍事才華,也會做長遠謀劃,太平道之中不乏帶兵打仗的將才,卻鮮有決勝千裏的謀士,而太平道又不能公然整編軍隊,如此百萬平民,恐怕就算是蓄謀良久,亦難成氣候,但奈何人數眾多,勢力甚廣,大漢若要撲滅這燎原大火,恐怕真如奉孝所料,天子會放權給州郡刺史,屆時,軍閥割據的日子就到了。”

行至半山,郭嘉駐足回望,俯瞰鄴城,目力所及天際無垠,登高望遠令人心境豁然開朗。

“元直,我料太平道雖舉事必敗,卻將延續數年不休,待天下大亂軍閥割據之時,你我也已成人,那時,你我二人將何去何從?”

徐庶順著郭嘉的目光瞭望天際,豪情頓生,朗聲道:“尋天下明主,救百姓於水火,建千秋萬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