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章 徐州糜家(1 / 2)

於吉一番好意卻沒想到郭嘉不領情,還是執意要進徐州城。

“小太公,莫非信不過貧道?”於吉麵色大急。

可是郭嘉卻颯然一笑道:“老道,我信得過你,你說我在徐州會有大難,我相信。”

“那為何?”於吉不懂了,世人趨吉避凶,郭嘉卻反其道而行?

郭嘉隨意道:“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福禍相依,誰又知道這大難中沒有大福呢?況且,卜卦玄術我不懂,今日你說前方有難我便避開,長此下去,我郭嘉豈不是要信卦不信己?如此人生,受卦象擺布,我活著還有何樂趣可言?更別談什麼抱負誌向了。”

在於吉若有所思的神情中,郭嘉掏了錢,帶著大小喬與蕭家四虎踏入徐州城。

倘若真有天意,郭嘉寧願順天而為,天意讓他命中有劫難,他甘願經曆這磨難。

因為郭嘉深知一個恒古不變的道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郭嘉確實有著穿越者先知先覺的優勢,可是一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成功者,怎麼可能一帆風順?不說先前,也不說之後,隻說這三國時期的梟雄們,哪個成功者背後不是一路荊棘坎坷,而那些家大業大未經風雨的潛力梟雄,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最終成就王圖霸業的梟雄們,哪個不是千難萬險才修成正果?曹操?被斥為贅閹遺醜,數度有喪命之危,先孤身刺董事敗,後關東軍伐董時追襲董卓遭伏,都有生命危險,就連呂布聯合陳宮襲取兗州時,曹操就剩下三縣之地,幾乎轉投袁紹去了,若沒有荀彧和程昱力挺,就沒有後來的魏武帝,之後曹操也多次身陷死境,郭嘉時常感歎,如果官渡之戰,曹操滅不了袁紹,那才是天意不公呢。

至於劉備,顛沛流離,寄人籬下,想殺他諸侯的多了去了,曹操,呂布,袁術,孫權,想殺他而後快,陶謙,公孫瓚,劉表都是想收服他卻最終防範他而束之高閣,劉備最終在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可以說命中十成八都是提心吊膽虎口逃生啊。

而看起來坐享其成的孫權也不是表麵上那麼舒坦,十八歲當人主,難以服眾,赤壁之戰,力排眾議主戰曹魏,後來人看平平淡淡,可東吳要是敗了,孫權將喪家失所,身陷囚籠。後來夷陵大戰,劉備舉全國之兵伐吳,那就是奔著滅亡東吳的目標來的,要沒有陸遜挺身而出外加劉備荒唐的七百裏連營拒敵,東吳那些將領直接上去和劉備廝殺,恐怕兵馬耗盡後,東吳也就亡了。

瞧瞧這些響當當的人物都如履薄冰,創業艱難百戰多,郭嘉來到東漢末年,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裏,既然決定了登上曆史舞台,又怎麼可能抱著旅遊的輕鬆心態,走馬觀花溜達一圈就有所成就呢?

進了徐州城,郭嘉很快就在入城後最近的酒樓找到了周泰和甘寧。

二人正悶悶不樂地拚酒,郭嘉坐下後,想打趣幾句,可看到二人陰鬱的臉色,也就作罷。

“二位,這徐州城一片晏然,為何不悅啊?”

周泰端起酒碗仰頭喝下,狠聲道:“陶謙也不是個東西。看看他手下那些將領,曹豹,孫觀,臧霸,都是一群土匪豺狼。”

這麼一聽,郭嘉來了興趣,他本以為陶謙也算這些諸侯裏麵是仁德寬厚的老實人了,沒想到能讓周泰和甘寧如此鄙夷?

經過甘寧心平氣和的解釋,郭嘉也算明白了些端倪。

甘寧此刻沒有像周泰那般激動,是因為他自從出了益州,算是看透了世道,現在看到徐州陶謙的作為,在心裏不過是掀起些許漣漪而已,而周泰初來乍到,怒火中燒也是情有可原。

原來甘寧與周泰先一步來到徐州,在周圍郡縣轉了轉之後發現陶謙部下曹豹,臧霸,孫觀等將領經常打著剿賊的名號在郡縣裏胡作非為,由陶謙從老家帶來的丹陽兵也囂張跋扈,任意打罵鄉民百姓,而徐州本地的士族對陶謙提拔的將領已經不是頗有微詞了,都快到了苦大仇深的地步,徐州城看似平靜,實際波濤洶湧,經常傳出徐州士族與陶謙帶來的部下發生衝突。

對此,周泰難平心中怒意,朝郭嘉問道:“奉孝,你說說,這陶謙縱容親信,任人唯親,對手下為非作歹視而不見,朝廷怎麼就派他來做徐州牧了?”

郭嘉感覺有些疲憊,雙肩一垮,懶散道:“朝廷派誰去什麼地方做什麼官兒,現在已經不是你我浪費唇舌的話題了。至於你要問為什麼陶謙縱容部下的話,我有個猜測,是不是真的,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