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袁紹接到郭嘉的派人送來的密信後已是一個多月後了,當他讀完郭嘉的密信,當時就拍案而起。
因為是密信,所以在場的人隻有和他從小就相識的許攸,許攸瞧見袁紹的動作,以為他生氣,試探性地問道:“主公,是不是郭嘉那廝出言不遜?”
袁紹閉著眼睛緩緩搖頭,吐出一句:“英雄所見略同啊!”
為何?因為郭嘉不但表達投效之意,還勸袁紹另立新帝,而袁紹,正有此意,想要擁立劉虞為新天子。
至於郭嘉投效是真是假,袁紹也沒多做猜想,對他而言,如今天下士族有七成是心向他的,另外三成,其中兩成是心向袁術。
剛從渤海太守晉升冀州牧,袁紹如今已是武將如雲謀臣如雨。
審配,郭圖,逢紀,許攸,沮授,田豐,辛評等等謀士,張頜,高覽,顏良,文醜,淳於瓊,鞠義等等武將,加上北方士族豪族擁戴,袁紹還缺什麼?
就是屬地,雖然剛剛“嚇死”了韓馥,奪了冀州,可他還要一統黃河以北,首當其衝就是幽州的白馬將軍公孫瓚,劉虞與袁紹同氣連枝,所以袁紹想要立劉虞為新帝,而後站在政治製高點打壓勁敵公孫瓚,繼而號令群雄,這個想法,數日來縈繞在腦海中,現在,郭嘉一封密信,讓他頓時對郭嘉有了愛才之心,至於當年蔡府顏麵受損的事情,成大事者,怎能小肚雞腸?
思來想去覺得要促成此事,袁紹對許攸下令道:“擁立劉虞為新帝的事情,去探探曹阿瞞和袁公路的口風。”
曹操是他的盟友,袁術雖然隻有南陽與汝南兩郡之地,但卻也不能不考慮他的意見,天下人眼中,袁術至少還是袁家正牌接班人。
許攸得令去辦這件事,但是曹操的回複是反對另立,袁術也裝糊塗,表示隻反董卓,不反劉協。
少了這二人的支持,加上劉虞放話“若是逼我做皇帝,我就跑到塞外去。”
袁紹隻得作罷,徒然對著郭嘉那封密信感慨萬千。
而袁術接到郭嘉的密信後也是思緒亂飛,他現在每日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如今天下有誌之士要投效明主,首先第一選擇就是四世三公的袁家,然後袁紹和袁術二選一,袁紹在北方得到四方擁戴,袁術在南方雖然不如袁紹人才濟濟,可也是得到了大部分揚州士族的擁戴,袁家兄弟二人,一南一北加起來,幾乎代表了天下士族。
至於曹操如今還隻是東郡太守,麾下兵馬也都是本族兄弟所支持,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後來漸漸也有人來投效曹操,就連在袁紹那裏觀察了一段時間的荀彧,也是猶豫很久才決定投效曹操。
袁術急不可耐地想要擴張屬地,自身壯大是根本,最關鍵的是揚州士族與他眉來眼去已久,但是不拿下荊州或豫州,他隻能在南陽幹著急,孫堅名義上是他的屬下,可實際上孫堅更像是一個客將,袁術指揮不動孫堅麾下的將領,也沒有把孫堅的家眷扣在身邊,每日催促孫堅趕緊回南陽幫他開疆擴土,可孫堅也不知道犯了什麼病,一邊在洛陽幫助百姓重建家園,一邊擺出與董卓死磕到底的架勢。
郭嘉的密信讓袁術急不可耐地要攻下荊州,但劉表勢大,此時硬拚,恐怕連南陽都要丟掉了,所以,袁術要先取豫州,接連拿下揚州,而後對荊州形成包夾之勢,可孫堅不回來,袁術也吞不下豫州啊,萬一劉表趁火打劫斷他後路,到時候拿不下豫州,袁術就無家可歸了。
每日愁眉苦臉的袁術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該如何召回孫堅,派去的人苦口婆心都無法讓孫堅回心轉意,孫堅擺出大義,就是要與董卓拚個你死我活,救出天子,有這份大義在,袁術也無可奈何啊,難道要直接告訴孫堅:天子死活,漢室存亡,已經沒有諸侯在乎了!
說來也奇怪,在袁術一籌莫展時,袁紹卻鬼使神差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諸侯盟主,天下士族領袖,袁紹聲勢滔天,甚至已經開始“承製(大致意思就是替天子任命)”任命地方官吏,因為天子在董卓手中,各地諸侯一方麵要舉著反董的義旗,卻又要上表長安朝廷任命官吏,而袁紹和其他各地的諸侯但凡需要任命新的官員上任,都會恭恭敬敬上表長安朝廷,至於董卓答不答應,天子答不答應,他們不在乎,上表之後,就默認朝廷答應了。
孫堅終於從洛陽回到南陽了,原因不是袁術封他為豫州刺史,而是袁紹也封了一個豫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