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用一個通俗甚至爛俗的故事來比喻大漢江山,聽起來兒戲,實際上刺耳,而且十分刻薄。
他很少挖苦別人,也很少耀武揚威,但是今天,他沒有顧忌蔡邕這位大漢忠臣的臉麵,直言不諱風雨飄搖中的大漢江山已經是千瘡百孔,是誰付之一炬?董卓嗎?在董卓之前,這大漢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了。
蔡邕臉色難看,想要出言反駁幾句,郭嘉卻抬手示意他再聽下去。
“蔡公,我先順著你的思路說下去。現在能救天子的有誰?我是最近的,卻並不是最強的,袁紹在河北已經由守轉攻,不再受到公孫瓚的壓製,並且很快就要席卷青州,將公孫瓚在青州,冀州的勢力一網打盡。等他消滅了公孫瓚,袁紹就擁有冀州,青州,幽州,加上並州無梟雄,也是他的囊中物。袁紹想要揮師西征,趟過司州直取三輔,簡直易如反掌。我與袁紹相比起來,袁家四世三公,世代漢臣,我呢?一個出身貧寒還做過那麼多大逆不道事情的小人物,鍾繇來請你做說客,抬出天子令你盡忠,我能理解,可我不理解的是,他為什麼不去請袁紹來救駕?難道隻因為我在益州距離關中最近嗎?恐怕未必。”
蔡邕終究不是一個擅長爾虞我詐的人,他是大漢的臣子,卻不代表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
郭嘉的問題,他答不上來,為什麼鍾繇跑來益州專門說服他,為什麼不去說服袁紹?為什麼鍾繇說天子把希望都寄托在了郭嘉身上?
“討袁檄文,蔡公你聽過吧?”
在蔡邕垂首沉思時,郭嘉淡淡地問道。
蔡邕神色一震,抬起頭難以置信地說道:“難道都是真的?”
諸侯之間的征伐,不是想打就打,不是無緣無故就能開戰的。
公孫瓚與袁紹開戰,借口是公孫越之死,而後還要擺出大義,發布了討袁檄文,列舉袁紹數項罪名,其中就有袁紹意欲另立新帝,目無天子私自任命官吏,討董聯盟無功而返是袁紹無心解救天子,等等罪名。
袁紹欲剿滅公孫瓚也要有借口,公孫瓚殺了劉虞,就是袁紹的大義。
郭嘉之前打荊州,因為荊州名義上還是無主之地,後來劉表正式提領荊州,郭嘉想打,也要找個能讓人信服的借口,所謂義兵王,若不沾大義,那是自取滅亡,袁術打劉表,一聲不吭就打,打曹操,也什麼理由都沒有,結果如何?縱然這不是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但就算袁術打贏了又如何?人心背向,遲早必亡。
現在的郭嘉也可以反過來給自己找借口,高舉義旗,劉焉稱帝之心昭然若揭,郭嘉殺他,誰敢給劉焉叫屈?誰叫屈誰就是劉焉一黨,也就是附和劉焉叛逆之徒。
這是擺在明麵上的大義,如果連一點兒大義都沒有,別說發展,能固守住成果就不錯了,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是一份大義,劉備說他有天子血詔,也是一份大義,孫權罵曹操是漢賊,沒什麼底氣,但至少不是無的放矢,他們各持己見,各執一詞,擺在天下人眼前的是選擇,而不是徹徹底底的大是大非,就好比袁術伐劉表,無論袁術用什麼名義,都不可能得到旁人認可,因為劉表本身沒有授柄於人,所行之道也是大仁大義。
“蔡公,袁紹是不是真的想要另立新帝,我不做猜測,可如果天子連袁紹都信不過,天下還有扶漢的諸侯嗎?假如今天我攻入長安,救了天子,你認為,袁紹會認同我的行為嗎?我就是當著袁紹的麵向天子俯首稱臣,袁紹也一樣會認為我是在挾持天子!為什麼?因為天下必須有漢賊,有了漢賊,他袁紹才能號令天下士族為他打江山!名為扶漢,實為篡漢!”
郭嘉話音不重,也沒有波動,完全是一副淡淡的口吻在敘述,可蔡邕聽得麵色慘白,心神俱震。
“奉孝,難道就沒有回轉餘地?”蔡邕一副痛心疾首之色,大漢必亡這種趨勢,是他難以接受的。
郭嘉輕輕點了點頭,讓蔡邕眼中露出希冀之光。
“當今局勢是梟雄並起,倘若梟雄能結束諸侯割據的局麵,而後尊奉漢室,還政於天子,交出兵權,那大漢,還有希望,若有人能做到這些事,那他就是英雄。”
梟雄是貶義,英雄才是褒義。
郭嘉說的是實話,如果曆史上的曹操不是借著漢室大纛在打江山的話,曹操也不會淪落到與王莽並列的操莽一流。梟雄英雄就是一念之間,曹操有機會當英雄,但他還是選擇了當梟雄,換了郭嘉是曹操,也不會選擇當英雄,哪怕身後會招致無數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