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商會大隊人馬進入長安後由法正接待,城中閑置宅院很多,以供他們下榻。
和張續上一次來長安如出一轍,益州豪族們帶了不少禮物送給郭嘉,他們以往送禮都是給地方官,現在益州地方官吏也能收禮,卻不能授人以柄,因此也隻有壽辰婚娶時,收一些薄禮,太貴重的反而會退還回去。
其實郭嘉並不在意,禮尚往來,重禮饋贈他管不著,做官的你別徇私枉法,就算益州豪族把家業都送給你,郭嘉也不管,當然了,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豪族送禮是獻媚討好還是有求於人,不能混為一談,要區別對待。
兩百多家送來的禮物堆在院中幾乎把整個府邸都填滿,郭嘉麵對這樣的情況,無奈地把法正叫來,讓他把這些東西都分批轉贈給手下將領們。
豪族們送禮是光明正大,並非私相授受,況且是送給郭嘉,不存在齷齪勾當。
他們這是慣性使然,不管郭嘉是不是一個貪利之君,至少他們要把心意表達出來。
休整三日,浩浩蕩蕩的人馬把長安城轉了個遍,荒涼蕭條不假,但商人看得都是長遠利益,隻要他們有心,加上關中恢複生產,重建長安並非不可能,隻是任重道遠,非旦夕之功罷了。
長安城中平日是徐庶法正辦公的府衙中,彙聚了益州商會的代表們,分坐兩旁,七嘴八舌討論著在長安購置產業的計劃。
他們討論的中心無非就是他們能買到多少地,又能得到多少的優惠政策。
當郭嘉帶著法正徐庶跨入堂中後,眾人起身離席給郭嘉行禮問候。
滿麵溫和之色的郭嘉與他們寒暄幾句後就坐在了主位上。
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諸位,我知你們家底豐厚,你們想要把整個長安城的地都買下來,也綽綽有餘,不過,我也要考慮關中百姓的未來,這樣,具體的事宜,就讓元直告訴你們吧。”
益州豪族們統一起來的財富,買下長安城所有的土地並不誇張,所以郭嘉要限製,不能把整個長安都賣了,讓他們嚐到甜頭就行。
徐庶將出售宅地的具體規劃公布於眾後,堂內寂靜,眾人麵麵相覷,神色不振。
每家最多隻能購置兩處宅地,每處規模相同,至於是買回去分置兩處,還是連成一處,隨他們便。
有點兒少,這是他們始料不及的。
張欽朝郭嘉一拱手,說:“使君,能否再提高一些限額?”
郭嘉望著張欽,此人是蜀郡商會代表,祖輩出過不少名人,張楷在桓帝時名望非凡,門徒眾多,董卓時又有張玄,先前曾遷徙到司州一帶,後躲避戰亂,又遷回了蜀郡。
說起來張欽的祖輩都是屬於隱逸忠士,盡管朝堂名望不高,可民間威望不低。
“諸位,你們嫌少,我能理解,所以,我還有另一個提議,已經有百姓源源不斷朝關中回遷,今年秋收之後,逃難去益州的關中百姓也會返回家鄉,那時,關中物資匱乏,但有些百姓還是有錢有糧的,他們缺的,都是生活用品,為了讓長安城早日繁榮起來,你們,難道不想在長安開間商鋪做生意嗎?”
郭嘉話音一畢,堂內再次喧嘩起來。
商會代表們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尋思著這裏麵的商機。
他們在長安購買土地,置辦房產,那是長遠投資,但隨著關中人口增長,百姓生活需求將會越來越大,在長安開商鋪做生意,不單單是有利可圖,更是向外發展坐大的途徑。
在南,他們在成都中已紮下根基,在北,若是能在長安也站穩腳跟,對家族發展而言,天賜良機。
放在太平盛世,他們想要去大都市買地開店做生意,別說投資巨大難以承受,光是受到的排擠和同行壓迫,就讓他們步履維艱。
按說商會中甄豫地位最高,能夠主導商會運作,但他這個人喜歡和氣生財,從不喧賓奪主,更喜歡把舞台讓給別人,低調發展,悶聲發財。
所以他很少發表言論意見,隻有重大抉擇時,商戶代表們集體商議,他才表態。
現在,郭嘉又給他們提供了一條財路,商會代表們喜形於色,張續張口就問:“使君,敢問這商鋪所占地麵,使君又打算出售多少給我等?”
重新規劃長安,建設長安,好處不能全給了益州商會,哪怕給他們三分之一,都已經是天大的利益,郭嘉始終要留有餘地吸引別人。
“我想先問一問各位,你們在長安做生意,是自家單個做,還是以商會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