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異想天開(1 / 2)

天下諸侯帳下的謀士武將,隻有很少是懷著匡扶天下的宏偉理想而投效君主。

他們效忠的君主,若隻想固步自封,守住既得成果,那麼謀士武將則追求的是保存當前利益。

如果君主有雄心壯誌進取天下,麾下謀士武將則會追求極限利益。

像郭圖這種謀士,誰也不能說他心懷不軌,袁紹若敗亡,牆倒眾人推,他作為袁紹的謀士,下場也一定慘淡淒涼,他自然是希望袁紹越強越好。

打下關中,擴張屬地,把涼州司州都收入囊中,再聯合劉表對曹操形成夾擊,袁紹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到時候,封侯拜將,家門顯赫,這都是理所應當的。

隻是,事分輕重緩急,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則不達。

袁紹即將一統河北,可謂勢吞天下,氣貫長虹。

郭圖做做白日夢沒關係。

哪個諸侯帳下都有這種謀士。

不可否認,郭嘉麾下也肯定有人認為拿下關中後,進取中原,席卷天下不在話下。

但是了解郭嘉的謀士,不會跑去給郭嘉進言冒進,那是自討苦吃。

可袁紹就喜歡聽人吹捧恭維,人生得意嘛,是需要一些讚美的聲音來炫耀張揚一番。

但是要分清場合,分清輕重。

如果被勝利蒙蔽了雙眼,隻會誤己誤人。

此時此刻在袁紹心裏,攻打關中的想法已經生根發芽,他所顧慮之處,是擔心曹操從中作梗,或者說曹操慫恿他本就是有著不良企圖。

袁紹甚至有種非常惡俗的想法:

總之不能聽曹操說什麼,就做什麼,吹毛求疵也好,無理取鬧也罷,都要給曹操添點兒亂,讓曹操不能稱心如意。

沮授是真心真意輔佐袁紹,為了袁紹霸業,有時連冒犯主公這種危險的事情也會做。

“主公,雖然函穀關就在並州的西南,相距不遠,可主公若要發兵去討伐關中的郭嘉,是要從冀州調集大軍千裏迢迢而去啊,這車馬勞頓,糧草運送,都是沉重的負擔。主公這些年都在與公孫瓚交戰,三軍疲敝,勞苦不堪。此時,可不是一個動兵的良機。”

沮授的話不難理解。

公孫瓚躲在幽州的易京,是冀州東北麵很遠的地方,而關中在冀州西麵,也是不短的距離。

這東來西去的一段路程,對連年征戰的將士們就是個苦差事,更別說還要押運糧草輜重,更加苦不堪言。

在沮授看來,袁紹要打這一場仗,首先自己的準備就不充分,倉促出兵,後果不堪設想。

“郭嘉雖名義上占據關中名不正言不順,但他的的確確是剿滅李傕郭汜的功臣,是為天子,為天下斬除逆賊的功臣!主公您去討伐郭嘉,無非就是曹操用天子的名義罷了,難道您甘心被曹操指使嗎?”

打仗要有名義,曹操固然可以用天子名義來號令袁紹,甚至用郭嘉無故占據關中為由使得袁紹出兵是大義所趨。

可這種理由現在天下人還有誰信?

要是這種理由可以作為大義的話,是不是曹操用天子名義把劉表的官職撤銷,劉表不從,那麼曹操就可以攻打劉表了呢?

袁紹打郭嘉,不義無名,甚至會遭人唾棄。

沮授是從局勢本質出發去分析,不光袁紹,堂內眾人都陷入了沉思,郭圖也不例外,他雖私心重,卻也不是胡攪蠻纏唯利是圖的人。

見到袁紹消去怒氣開始用心聆聽,沮授鬆了口氣,生怕袁紹衝動之下就揮軍西去。

“關中有雄關拱衛,郭嘉雖隻有不到十萬的兵馬駐守關中,卻也不能小覷,他隻要死守不戰,要攻克函穀關,可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郭嘉有地利之助,加上他善待百姓,民間口碑極好,若伐關中,關中百姓恐與郭嘉結成一心,此乃人和。主公,在下希望主公三思,拒絕曹操的提議,不要發兵攻打關中。主公現在要做的就是剿滅公孫瓚,而後逐鹿中原,待主公將曹操也擊敗後,劉表,袁術之流,不足為懼,就算郭嘉在關西成為強勢的諸侯,那時,主公再與郭嘉一較高下,決定天下歸屬!”

沮授言語激昂,鏗鏘有力,表情凝重,目光灼灼地盯著袁紹。

興兵攻打關中,一統關西的想法在心中漸漸熄滅,袁紹的頭腦是能夠聽明白沮授的分析,這頭頭是道,條條有理,袁紹甚至找不出反駁的理由。

堂內沉默,儀表斯文的審配卻忽然一臉愁色地說道:“主公,在下擔憂,若是主公在席卷中原之前,郭嘉提前一統關西,那麼主公南下時,郭嘉趁火打劫,或是倒向曹操一邊,對主公可是不利啊。”

對未來局勢的把握,所有人都隻能通過猜測推斷。

袁紹這一聽,腦子混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