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關中,遏製郭嘉,這個事情是曹操挑頭,一南一北,聯絡劉表和袁紹,暗流洶湧,仿佛一場驚天動地波及萬裏的大戰又要開啟。
可始作俑者曹操卻另有打算,諸侯之間的博弈與爭鬥,除了戰場上兩軍交戰,直接對話,還有各種外交與策略,春秋戰國,縱橫捭闔,諸侯之間的征伐除了智勇,還有謀略。
曹操不希望郭嘉強盛,卻也不希望袁紹兵臨西北時郭嘉就潰不成軍,最讓他期待的局麵是郭嘉與袁紹拚得兩敗俱傷,而且最好能長久持續地爭鬥下去。
能不能達到這個目的,春天的大戰會給出答案。
郭嘉遠,袁紹近,郭嘉弱,袁紹強。
曹操慫恿袁紹揮軍西北的出發點,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削弱袁紹,甚至讓郭嘉牽製住袁紹。
了解曹操的初衷後,荀攸鬆了口氣,起初聽到曹操把目標投向關中時,他就覺得不對勁,以他對曹操的了解,這位人主絕不是好高騖遠之輩,孰輕孰重,曹操分得清楚。
不過荀攸還是微微皺眉,遲疑地說道:“袁紹的要求?”
曹操大手一揮,灑然道:“無妨,他要什麼,我都給他,他在河北的大軍一動,糧草輜重,三軍將士,都是難以想象的消耗,隻要郭嘉戰而不和,就能給我至少三年的時間來繼續壯大實力。”
既然曹操已經有了決斷,荀攸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但是緊鎖的眉頭還未舒展開。
北麵的袁紹已經有了預期效果。
可是南麵的劉表,就有點兒棘手。
“這個劉景升還真是偏安無誌的典範,如今的他,既不怕張繡,又不懼袁術,居然用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來作為托辭。不過他倒是有自知之明,荊州的兵馬想要打進成都,是難比登天。這借兵的由頭也不知道是誰給劉表出的主意,妙啊,表麵上看起來忠君為國,又對主公不設防,可主公明明不可能借兵給他,他這下更有了按兵不動的底氣。”
荀攸在荊州待過一段時間,但沒有去劉表帳下出仕。
道不同不相為謀,劉表顯然不符合荀攸想要效忠的君主標準。
現在劉表仍舊想要自保,荊州以外就算亂得天昏地暗,一塌糊塗,劉表也不管不問,視若無睹。
麵對劉表的推辭,曹操從那份回書的字裏行間,仿佛看到了劉表小富即安的嘴臉。
自信一笑,曹操成竹在胸,淡淡道:“袁本初從北方隻要一出兵,劉景升恐怕就不能再按兵不動了,他總要給袁本初三分薄麵的。”
袁紹貴為實力天下第一的諸侯,幾乎統領天下士族,劉表在入主荊州初期就和袁紹算是有著君子協議,彼此共同進退,他們統治的根基都是同一個階層。
對劉表而言,天下誰的麵子都可以不給,至少袁紹的麵子必須給一點。
就連劉備先前擔任徐州牧,都要讓糜竺去冀州請示袁紹一番,袁紹的政治地位與軍事力量,都是當今天下最耀眼的人物。
劉表現在推辭,一來是不想惹禍上身,二來作為文士出身的劉表骨子裏是瞧不起曹操的,曹操的出身對平民百姓來說很高貴,可對於士族階層,曹操因為祖父是宦官養子,漢末時代,文人對和官宦有關係的人都是羞與為伍。
曹操再雄才大略,也改變不了出身背景,這和郭嘉出身寒微是一個道理,看不起他們的人,永遠都看不起,因為這些人看不起他們的就是出身,不會因才幹而轉變眼光。
可是隻要袁紹一出兵,劉表若不呼應袁紹共同進退,就不可避免地得罪了袁紹。
曹操不光要借郭嘉削弱袁紹,還要借袁紹來使喚劉表,這份本事,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事情的關鍵之處,荀攸也已想通,愁容消去,換上一副微笑。
“不過這劉景升要還是按兵不動,又該如何?若他肯出兵,郭嘉南北兩麵受敵,首尾難顧,恐萬劫不複,至少會遭受重創。”
曹操聞言嗬嗬一笑,依舊成竹在胸,道:“劉表是打不進成都的,但是隻要劉表肯出兵,哪怕是與郭嘉在巴東的兵馬開戰,就足以致命。不過這個時機嘛,還是需要斟酌斟酌,最好是在關中戰事進入僵持階段,袁紹有退兵意圖之後,劉表再發難。”
荀攸聽罷,麵露歎服之色。
一旦袁紹揮軍西去,與郭嘉在關中開打之後,劉表就成了一個左右郭嘉進退的變數,劉表的兵馬隻要踏入益州半步,郭嘉恐怕會立即撤軍。
那時,局麵就是郭嘉麵臨生死存亡的抉擇了。
曹操若有所思,自言自語道:“還有一人,同樣會給郭嘉帶來極大麻煩,他若被策動,郭嘉必定撤回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