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四章 諸侯子嗣(1 / 2)

“陶恭祖的長子是怎麼死的,想必大喬應該沒有忘記吧?”

郭嘉眼簾低垂,輕描淡寫地問道。

大喬悚然一驚,她與郭嘉的點點滴滴都銘記在心,在徐州的往事不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淡忘,這個時候郭嘉提起陶謙的兒子,顯然意有所指。

“瑾公子年幼,使君又如何斷言他將來會與陶商是一丘之貉?”

陶商是死在郭嘉手中,但郭嘉不會隨意殺人,事出有因,追根究底是陶商咎由自取外加碰上了一個當時年少輕狂不按常理出牌的郭奉孝。

輕聲一歎,郭嘉心情略感沉重。

“孩子總有一天會羽翼豐滿脫離父母的庇護,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待人接物,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教導有成,大喬,在我治下,可有人敢挑釁我的權威?”

大喬搖首回應,郭嘉就是土皇帝,挑釁他跟找死沒區別。

郭嘉再問:“那我的子嗣,除了我,還有誰能,誰敢教訓?”

諸侯治下,鮮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袁紹手下沒有,曹操手下沒有,劉表手下即便有,也是受到著鉗製,孫策手下更沒有。

但是諸侯的子嗣卻有著與生俱來的超然地位和尊貴身份,影響他們在諸侯集團地位僅僅就是諸侯對待子嗣的喜惡。

諸侯偏愛某個兒子,他就得勢,不待見某個兒子,他就失勢。

袁紹的三個兒子在明爭暗鬥,因為袁紹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河北霸主。

曹操的子嗣之間還未正式打響世子之位的爭奪戰,是因曹操在除掉袁紹之前形勢上岌岌可危,他的屬地,隨時都有保不住的危機存在。

郭嘉哪怕現在一統天下了,他的兒子之間也絕不可能或者說敢對世子之位有非分之想,因為郭嘉年輕,還不到三十,他手下的文武不會有一人去選擇支持哪位公子上位,那簡直就是找死無異。

郭嘉也想望子成龍,也希望兒子們有出息成大器。

老天已經給了他們常人一輩子甚至數代人都遙不可及的優厚環境,如果郭嘉不對他們嚴苛一些,不在他們小時候便嚴加管教,久而久之,到了他們性格作風上橫行無忌積重難返時,再想糾正就難比登天。

人常說三歲看八十,培養下一代的口號永遠都是從娃娃抓起,想在孩子成年後再管教,隻會是有心無力,徒勞無功。

“使君,瑾公子年少懵懂,使君不在成都的這一年裏,瑾公子他可是對使君日盼夜盼,平日跟在蔡公身邊勤學苦讀,為的,或許隻是使君一句微不足道的溢美之詞。”

大喬不認為郭嘉的擔憂是杞人憂天,很多事情都要防微杜漸,如果等日後惡劣的苗頭浮上台麵,根本沒有亡羊補牢一說。

可是,郭瑾天資聰穎,深受人喜愛,在他漸漸懂事的時候,郭嘉卻不在他的身邊,對父親的思念與日俱增,對父親的印象卻越來越模糊,讀書學字比旁人都要用功刻苦,在郭嘉返回成都的第一時間,他就跑去迎接郭嘉,並且準備了一首稱讚父親打勝仗的詩賦,盡管這詩賦是蔡邕替他寫的,但不妨礙郭瑾一片心意。

郭嘉臉色有些低落,輕聲呢喃道:“我也知道,可我不想害了他。有天賦,頭腦聰明,我這個父親怎麼會不高興?但才華與性格不相幹,他不能驕傲,不能目中無人,不能自大,不能眼中隻有我這個父親而忽略了其他一切。我寧願罵他十年,讓他好好活一輩子,也不想寵他十年,令他日後跌倒後再也爬不起來。”

在長安的日子裏,郭嘉隔個三五日便會收到家書,裏麵有家中的點點滴滴,郭瑾會寫字後也給他寫過書信,看得郭嘉心中暖意十足,一年多的時間裏,郭瑾學業進步如飛,作為郭瑾師長的蔡邕讚不絕口,這讓郭瑾在成都有著不小的名氣。

他的天賦和頭腦,不是旁人阿諛奉承出來的,的確要比旁人聰明很多很多。

比他年長的甘瑰在學業上兩人不相上下,不是甘瑰傻,甘瑰在同齡人中也算是佼佼者,但郭瑾學東西很快,天賦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需要對比才能看出一二,郭瑾用一年時間的學習,能與旁人花費三四年時間的辛苦相提並論,這就是天賦。

這一切,郭嘉都知道,但他除了高興,還有一絲擔憂。

郭瑾是嫡子,他三位舅舅,一位是益州豪族尊敬有加的大富商,另外兩位是益州位高權重的官員,他又是一代大儒在士林聲望非同尋常的蔡邕的弟子,而他自身又天資聰穎過人,種種身份與背景凝合起來,令郭嘉有了隱晦的憂慮。

年少成名的人很多,人生還沒起步就被捧上神壇的人也很多,可這裏麵摔得很慘的人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