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五章 刻璽北方(1 / 3)

“孫策臨終前將討逆將軍與會稽太守的印綬掛在了其弟孫權的脖子上,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兩陣之前,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將孫權托付給張昭,不過孫策留下一句頗為耐人尋味的話給張昭:正複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孫策死後,張昭帶著孫權前往軍營,並且親自扶孫權上馬,巡視三軍,孫權在短時之內暫時穩住了江東局勢。”

龐統說完之後,自己也陷入了深思。

一開始聽到這個消息,以為是好事。

但是,一個未滿二十歲的年輕人,能夠這麼短的時間裏穩定江東六郡的大局,既沒有政變,也沒有不攻自破,這一份能力與魄力,孫權恐怕並不是一個能夠小看的人。

“孫家的人啊,永遠不知道他們留給了後人什麼。”

郭嘉莫名一歎。

他也佩服孫策,因為江東的基業,是孫策一手打拚出來的。

跟孫堅有關係嗎?有,利弊兩麵都有。

孫堅沒有給孫策留下寸土之地,僅僅是幾個舊將與數千兵馬,這是孫策得益孫堅之處,而弊端呢,孫堅在江東結怨結仇,這些債,孫策還不完,孫權也還不完,曆史上直到東吳滅亡才算正式煙消雲散。

恰如孫堅到死都不知道他給孫策留下了什麼,孫策到死也不知道他給張昭的一句話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正複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仗打不贏,就向西歸去,不用有顧慮,西歸,歸去哪裏?自然就是許昌朝廷。

有了孫策這句遺言,也就不怪江東在危難之時,總有為數不少的投降派。

孫策死的時候,孫權才十八歲,孫策看不出孫權有打仗的才能,生怕在戰爭來襲之時,孫家在孫權帶領下會有覆亡的危機,也許是出於這個考慮,他才給張昭囑咐了這樣一句話。

可是孫策錯了,孫權打仗的才能不在衝鋒陷陣之驍勇,而在運籌帷幄之智謀。

江東驚變,郭嘉算是心中早有準備。

“派人去江東吊唁伯符,另外再幫我帶句話給孫仲謀,江東有難之時,我若能援手必義不容辭。”

論輩分,郭嘉是與孫堅平輩論交,算年紀,郭嘉也比孫權年長十年有餘,從這兩方麵來看,郭嘉對孫權是長輩對小輩。

不過彼此的地位都是諸侯,在同一個層次上,又應該是平等而論。

龐統按照郭嘉的吩咐離去。

官渡之戰的形勢在這個月急轉直下。

曹操不斷騷擾袁紹後方糧道,這讓袁紹頭疼不已,於是袁紹便派了大將淳於瓊去迎糧,將糧草囤聚在烏巢鎮。

這場戰役對決的雙方是袁紹與曹操,可真正給勝負帶來決定性變化的人,卻是一個文人。

許攸家人犯事下獄,許攸說情遭拒,於是便叛離袁紹投往曹營,順便將袁紹屯糧的地點透露給了曹操。

曹操大喜過望,親率虎豹騎偷襲烏巢,樂進一馬當先將淳於瓊斬落馬下。

烏巢大火衝天,數十萬大軍所需糧草被焚燒。

曹操精銳盡出,夏侯淵,樂進,於禁,李典,曹仁,徐晃等等大將在曹操手下都發揮出了難以估量的能力。

糧草被燒,卻也不是一時能被燒盡。

袁紹得知此事後,帳前大將張頜請命率軍去救烏巢。

可是袁紹卻自以為曹操偷襲烏巢,官渡大營必定疏於防範,於是派張頜與高覽率軍直襲官渡。

“主公!烏巢大火不滅,糧草殆盡,這數十萬大軍將不攻自破!曹操用兵如神,他偷襲烏巢以快取勝,而他的大營,定有重兵把守!”

張頜麵帶焦急,苦口婆心地勸告袁紹。

但是袁紹卻怒意盎然地反問道:“曹操有重兵!難道你等就是酒囊飯袋嗎?難道我麾下的將士都打不過曹操的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