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八章 作壁上觀(1 / 2)

郭嘉與祝融在武場對坐閑聊著,郭盈跑過來在他郭嘉身邊拽著他的胳膊晃了晃。

“爹,什麼時候去長安玩?”

郭嘉嘴角一揚,反問:“是去玩,還是去看小九哥?”

郭盈嘴巴一撅,扭過頭去不說話,半晌不見郭嘉哄她,於是朝郭嘉做了個鬼臉就轉身跑開。

郭盈像一陣風似的氣呼呼跑出去,朝武場走來的郭瑾嚇了一跳,趕緊讓開道路閃到一邊,對郭盈這個小姑奶奶,郭瑾早就有了退避三舍的覺悟。

走上武場,郭瑾手拿一封信函,恭敬地給郭嘉和祝融行禮之後將信函雙手捧上。

“父親,戲大人讓孩兒轉交給父親這封信。”

郭嘉不多問,將信接過後打開一看。

嗬嗬嗬嗬。

笑聲四溢,郭嘉看過之後就將信揚起遞給了站著的郭瑾。

“你看一看,看完之後告訴我這封信究竟有什麼內容。”

郭瑾表情疑惑之色一閃而過,隨即是無比的鄭重。

他接過信第一眼,是去看落款署名。

權!

吳侯孫權!

郭瑾知道他們一向與江東沒什麼過密的往來,畢竟兩家中間隔著一個荊州,自然沒什麼交道可打。

從頭開始閱讀,郭瑾越看,臉上也洋溢起了笑容。

信函前半部分是歌功頌德,讚美郭嘉這些年的功績,後半部分是衷心祝福,因為一個月前,吳莧產下一女,孫權便以此為由寫信恭賀一番,字裏行間還提起了兩家以往的交情,從郭嘉與孫堅到郭嘉與孫策,稱不上深重,卻也絕不是毫無瓜葛。

郭瑾朝郭嘉一拱手,垂首道:“父親,孫權這是示好父親,曹操占據河北之後,孫權寢食不安,他現在是希望父親能在江東有難時伸出援手。”

郭嘉站起身,十多歲的郭瑾個子隻到郭嘉的胸口處,郭嘉伸手壓在他的肩上,語氣柔和地說道:“瑾兒,這封信上百字,你卻看漏了一句話。”

郭嘉語重心長道:“我強,孫權弱,他自然要奉承我一番,但他的目的不是巴結我,而是讓我和曹操魚死網破。”

郭瑾低頭又打開信仔細看,最後,在末尾處才看到了一句話。

那句話相比全篇溢美之詞而言,真的很不起眼。

說長安日漸繁華,遠勝許昌,不若請天子移駕西都。

魏晉時代,有四座都城可謂聲名赫赫。

其一,大漢西都長安。

其二,大漢東都洛陽。

其三,獻帝遷都許昌。

其四,曹操稱王鄴城。

這四座都城裏麵,許昌是獻帝代表漢室的都城,而鄴城,則是曹操晉魏王後的諸侯國,這是國中之國,並不代表天下,而是封王後自我統治的象征,曹操死後,曹丕嗣位大典也是在鄴城進行。

許昌是政治象征,卻也沒有傾注曹操多少心血,而曹魏真正發展壯大後自家王爵的統治中心鄴城,才真正是下了血本在經營,當然,這是後話,在現在這個時候,帝都是許昌,許昌本是一個縣城,怎麼比得上長安和洛陽這般有底蘊?

洛陽雖然落在曹操手中,但因為要防備郭嘉,頂多是一個戰略城市,所以一直處於破敗凋敝的狀態,反倒是經過郭嘉近十年的經營恢複,長安已經是天下僅次成都的繁華之都。

孫權有意支持郭嘉迎天子去長安,明眼人就能瞧出他沒安好心,是想挑撥郭嘉和曹操發生戰爭,江東能不能坐收漁利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耗這兩個天下最為實力雄厚的梟雄。

這件事在郭嘉眼中,倒不見得需要孫權挑撥,他與曹操本就是水火不容,不管是政治立場還是個人恩怨,兩家相安無事隻是暫時的,沒有孫權的挑撥,兩家終有一天也會兵戎相見。

郭瑾有些慚愧地低下頭,捏著信函的手漸漸發緊。

郭嘉倒是輕鬆一笑道:“瑾兒,你知道為何孫權此時寫信給為父嗎?”

郭瑾抬起頭來,想不通。

孫權信裏的說辭是恭賀郭嘉得女,實際上這種事情算什麼借口?

為什麼是現在?

郭瑾又慚愧地搖了搖頭。

郭嘉攬著他的肩朝外走去,便走邊說道:“兩年前,為父收服涼州,現在,孫權料想為父積攢實力已有成效,會有動兵擴張的念頭,而恰恰此時,曹丞相欲伐烏桓,孫權不敢挑釁曹操,因為他就算把許昌攻陷,曹操率軍返回之時,就不光是收回許昌一座城。所以,這個千載難逢的戰機,孫權希望為父能夠抓住。”

跟著郭嘉朝外走的郭瑾疑惑地抬起頭,問:“父親會上孫權的當嗎?”

郭嘉伸手彈了彈他的腦門,笑道:“這也算不得是孫權在用計,曹丞相去打烏桓,的確是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