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三章 興兵滅吳(1 / 2)

郭嘉對甘寧違令不遵的事情發起雷霆怒火,這件事整個成都的官場都心照不宣,在外人麵前,郭嘉日漸暴戾,時常為小事而大動肝火,似乎他幾日來責罵外人的次數比他過去二十年還要多。

但隻有為數不多的人知道郭嘉在私底下一如既往般淡定。

古香古色的書房中,郭嘉郭燁這對父子相對跪坐,郭嘉早已不怒自威,而郭燁被立為世子之後輔佐郭嘉政務曆練大半年,身上氣質也已煥然一新,很好地戴上了一個人畜無害的麵具。

“燁兒,打天下最重要的是什麼?”

郭嘉雙手放在腿上,一臉平靜地望著郭燁。

郭燁脫口而出,沒有絲毫猶豫。

“兵馬錢糧,民心威望,城池屬地,文臣武將。”

他說完之後見到郭嘉表情紋絲不變,似乎對自己的答案並不滿意,於是接著補充起來。

“天時地利,人和勢位。”

郭嘉微微搖頭,問道:“為父提領益州後五年,可與荊州一戰,勝算六成。又過五年,勝算八成,直到五年前,為父要伐荊州,劉表即便發動荊州全境百姓與他生死與共,為父的勝算仍舊在九成以上。為何,為父不曾主動攻伐荊州?”

排除赤壁之戰,郭嘉主動先挑起與荊州的戰爭隻有一次,而那一次,正值劉表單騎入宜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荊州內亂火速上位。

事前,郭嘉根本不知道劉表提領荊州牧,如若知道,便不會主動去攻。

郭燁眉宇微凝,似乎懂了,卻又沒被捅破,思維介於一個模糊的階段,彷如霧裏看花終隔一層。

郭嘉左手一展,道:“先前燁兒所言,兵馬錢糧,城池屬地,武將謀士等等,這是一個君主強大的必要條件,沒有兵馬,沒有錢糧,沒有民心,沒有鼎力的臣等等,那這個君主所統治的勢力就無法強大,這是強盛之道必備條件。”

再一展右手,郭嘉繼續說道:“而天時地利,人謀勢位,或圖強興盛,或克敵製勝,這是製勝之道。”

兩手握拳輕輕一擊,郭嘉問:“可這兩者要結合在一起,還缺一樣。對外,可稱順應天意,其實,就是王道之名!”

郭燁瞬間醍醐灌頂般頓悟,點頭道:“強者有道,恃強淩弱者,則不強反弱。”

郭嘉欣慰地露出一絲笑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義所在,所向無懼。燁兒,記住,作為君主,統治首重是仁明,而根基則是軍隊。但軍隊又是一把雙刃劍,如若是無道之師,遲早軍心渙散土崩瓦解,因此,一支王道之師每逢征伐,需堂堂之鼓,正正之旗,秉持公義則所向披靡。”

郭燁聽後,感受頗深,立即俯身一拜,沉聲道:“孩兒謹記父親教誨。”

郭嘉相信郭燁能夠明白他的話。

兵者,凶器也。

怎麼用好這把凶器,是每個君主都應作為頭等要事考慮的事情。

組成軍隊的都是人,是人則必然有七情六欲,如若軍人自身產生質疑,產生反對的情緒,那麼這支軍隊則必然戰力大降,甚至有不戰自潰的可能。

赤壁之戰已經過去了近一年,但仍舊曆曆在目,烏林大火固然燒得曹軍措手不及,可孫劉聯盟勝得輕鬆,幾乎沒有付出多少傷亡便取得大捷,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曹軍那時千夫所指,投降的荊州軍心中惶惶,毫無戰意,故而一戰即潰,最終全軍覆沒。

郭燁閉目沉思,赤壁或許隻是一個例子,但很多諸侯的敗亡從本質上都是與道義相悖導致,董卓,李傕郭汜,韓遂,袁紹等等。

諸侯強大不代表便可以無所顧忌橫掃天下,出兵攻伐其他諸侯,必須有一個站得住腳的理由,這是最基本的,如果能有一個能夠讓內部眾誌成城,兼之外人無可詬病的理由,那就更加充滿底氣。

從理論想到現實,郭燁的內心有些沉重。

戰曹魏,無可厚非,曹賊是天下人人得而誅之。

戰江東,則沒有理由,兩家是盟友,可太平軍始終不能對江東完全信任。

“父親,吳侯一心結好與您,如若我軍剿滅曹魏,難道可以與江東一直和平相處下去?”

郭嘉眼簾微垂,淡淡道:“燁兒,你若是吳侯,難道會坐視太平軍擊敗曹魏,進而接管曹魏的屬地,占據九分天下?”

郭燁肯定地搖了搖頭,忽而悚然一驚,郭燁想到如果孫權不會坐視這一切發生,那麼甘寧北攻襄樊,這曹魏屬地中原防線中最緊要的一點,孫權難道能夠看著甘寧攻破樊城嗎?

剛要出言提醒郭嘉去警示甘寧,可是書房門口傳來蕭義的聲音。

“啟稟主公,龐軍師送來八百裏急報。”

急報?!

郭燁心底微顫,不詳的預感,整顆心懸了起來愈發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