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故事2(1 / 3)

第二章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故事2

5.徐驤五經轉戰抗敵寇

徐驤(?—1895),台灣苗栗人,台灣抗日義軍領袖,中國近代傑出的愛國者。

徐驤原是文秀才,但酷愛習武。他生在農村,與農民有深厚感情,同情農民疾苦。常用僅有的種田所得,周濟貧苦的農民。

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割讓了台灣和附屬島嶼,日軍在台北登陸。台灣人民義憤填膺,奮起反抗,推舉黑旗軍劉永福為抗日領袖。

可是,黑旗軍隻有幾千人,怎能扭轉危急形勢呢?徐驤挺身而出,召集鄉民們說:“我們雖然把台灣的抗日重任托於劉公,但劉公孤立無援。我們應該組織起來,人自為戰,家自為守,誓與我台灣島同生死,共存亡!”激昂慷慨的言詞,感動了大家。會一散,各鄉就選派了壯丁,組成民團,推舉徐驤為團長。從此,徐驤同台灣人民五經轉戰抗日寇。

6月,劉永福派徐驤去援助新竹守將楊紫雲。6月的竹林,枝繁葉茂。徐驤令義軍身著竹葉裝,頭戴竹葉帽,潛於竹林中。敵人走進竹林,徐驤一聲令下,殺聲四起。敵出不意,銳氣頓減。義軍以一當十,越戰越勇,敵終告敗,死傷無數,俘虜百餘人。竹林戰告捷。

8月,日軍進犯大甲溪,徐驤和黑旗軍守將吳彭年布好埋伏。日軍剛渡過溪水,吳彭年伏兵發起攻擊。日軍見勢,連忙後撤渡河。剛渡一半,徐驤伏兵喊殺著截了過來。日軍大亂,紛紛溺水,死亡不計其數。溪水戰告捷。

這時,徐驤的家鄉苗栗已經淪陷,有人說:“趕快設法尋找家屬吧!”他說:“國破家何在!台灣不淪陷,家屬何愁找不著!家鄉已淪陷,還談什麼尋家屬!”

日軍向彰化進犯。吳彭年、徐驤據守八卦山。敵人收買漢奸,從小路爬上山頂,黑旗軍、義軍同敵人展開了白刃戰,擊斃敵人一千多人,少將山根信成當場斃命。山戰告捷。

10月,日軍又向台南嘉義進攻,徐驤和守將王德標挖掘了地道,裝上地雷群,直達敵人營下。半夜時分,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敵營升天。炸死敵人七百多人,日軍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重傷後殞命。地道戰告捷。

日軍不斷增援,而黑旗軍和義軍糧餉彈藥缺乏,處境越來越困難。徐驤和王德標退守曾文溪,動員了高山族壯士參戰。日寇猛攻,王德標戰死。徐驤身受重傷,仍指揮戰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震臂高喊:“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軍民共戰失敗。

台灣,雖落入日軍手中,但徐驤等愛國誌士的英雄氣概,始終鼓舞著台灣人民對侵略者的反抗。

6.寇連材愛國憂民

太監,即宦官,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專門侍奉皇帝及其親屬的被閹的男子,由於得到一些皇帝的寵幸,曆代的太監中出了不少攬權驕縱、欺上壓下、胡作非為的奸臣,為大家所痛恨和唾棄。例如,明朝太監魏忠賢和清朝太監李蓮英,由於做了許多壞事,一直被人們痛罵。但是,太監中也出現過一些正直善良的好人,清朝太監寇連材,由於深明大義,憂國憂民,反對慈禧太後的喪權辱國醜行,就一直被人民所稱頌,實屬鶴立雞群,難能可貴。

寇連材(1868—1896)是北京昌平人,出生在農村,為人耿直,也讀過幾年書。少年時就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由於人口多,家庭生活越來越貧困。他的父親寇士通,因與財主打官司,被財主買通官府倒打一耙,慘遭失敗,在絕望之中含恨死去。這時寇連材剛二十三歲,家裏生活已經難以維持。走投無路之際,跑到北京尋找出路,經一個太監介紹,被閹後進了清朝皇宮,為慈禧太後梳頭。由於他聰明能幹,做事精細謹慎,頗得慈禧喜愛,待遇十分優厚,生活是大大好轉了。

當時光緒名義上是清朝皇帝,實際上處處受到慈禧控製,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慈禧對寇連材十分信任,派他到光緒那裏去當差,侍奉皇上,其實慈禧要他監視光緒的言論行動。寇連材從小就有正義感,對慈禧大權獨攬,賣國求榮的可恥行為很不滿意,同情光緒的不幸處境,支持光緒希望維新變法的想法,所以,他不僅不把光緒的言行密報慈禧,反而常將慈禧胡作非為的事情告訴光緒。後來,寇連材又奉命回到慈禧的身邊當差,進一步看到了慈禧的種種醜惡行為,心中更加不滿,幾次向慈禧勸諫,遭到嗬斥,這使寇連材更加憂心如焚。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連連敗績,慈禧卑躬屈膝,命清政府與日本在1895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的主權進一步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裏。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反對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提倡變法維新,得到光緒皇帝支持。以慈禧為首的頑固保守派卻不肯刷新政治,一味搜刮和向外國舉債,以交付賠款和供自己享樂。寇連材進一步看清了國家處於內憂外患夾擊的危急之中。強烈的愛國心驅使他下決心向慈禧以死進諫。光緒二十二年(1896)二月初十早上,他跪在慈禧床前哭泣,驚醒了西太後。慈禧大怒,問他為什麼哭,寇連材流著淚說:“國家已如此危險,老佛爺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該為自己想想,怎麼還忍心玩耍,不怕發生變亂嗎?”慈禧以為他在胡言亂語,把他罵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