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習科學知識2(2 / 3)

由於努力學習,康熙的自然科學知識,特別在數學、天文學和測量學方麵了解較多。例如他能評論著名數學家梅文鼎的著作,曾召見梅文鼎暢談曆象算法;能計算河道閘口流水,晝夜的多少;能用測日晷表,畫出正午日影的至處,經檢驗一點不差。在他58歲那年,巡視大運河時,決定在筐兒港建築一座攔水壩,隨後就在河西務(今河北省武清縣東北、運河西岸,當時是漕運要衝)登岸步行二裏多路,親自設置測量儀器,確定方向,釘下椿木,來記錄測量結果。

在康熙皇帝的直接領導下,利用耶穌會傳教士科學技術方麵的長處,清朝的學者與他們合作,完成了一係列重大科技項目。除了製定並頒行《康熙永年曆》,編著《數理精蘊》、《曆象考成》外,康熙還親自領導完成了全國地圖的測繪。

那是在中俄締結《尼布楚條約》之後,康熙帝見到一幅亞洲地圖,圖中關於清朝滿洲地區的地理知識相當缺乏,便有開展測繪工作的打算。後來他從廣州購入儀器,每到東北和江南各地巡視的時候,就命隨行的外國傳教士先測定經緯度。在條件成熟之後,他命耶穌會傳教士先測京師附近地圖,由他親自校勘,認為遠勝舊圖,才下令由中、西兩方人員組成測繪隊進行全國地圖的測繪。

全國地圖的正式測繪是從康熙四十七年(1708)開始的,由法國教士白晉、雷孝思和杜德美等人率領。先從長城測起,然後測北直隸,再測滿洲地區。為了加快速度,公元1711年康熙命增添人員,分兩隊進行。因此關內十餘省,包括西南、西北廣大地區,約用五年時間先後峻事,康熙五十七年(1718),一份具有相當水平的《皇輿全圖》終於繪成了。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當時歐洲各國的大地測量,有的尚未開始,有的雖已開始,也未完成,而中國在18世紀初期完成了全國性的三角測量,走在了世界各國的前列。康熙帝親自領導的全國大地測量,有兩件事是非常有意義的。第一,是尺度的規定。康熙為了統一在測量中所使用的長度單位,規定以200裏合地球經線1度,每裏1 800尺,因此每尺的長度就等於經線的百分之一秒。這種以地球的形體來定尺度的方法是世界最早的,法國在18世紀末才以赤道之長來定米製的長度。第二,是發現經線一度的長距不等。康熙四十一年(1702)實測過中經線上由霸洲到交河的直線長度,以後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又在滿州地區實測北緯41度到47度間的每度直線距離。這些測量都可以得出緯度越高,每度經線的直線距離越長的結論。如北緯47度比41度處測得的每度經線的長度大258尺。這是過去的測量中從未得到的結果。這一結果曾遭到歐洲一些學者的懷疑,後來得到證實。這是世界科學史上一件值得紀念的大事,所取得的成就,在當時世界上可以說是第一流的。

由於社會條件和康熙本人思想方法的局限,他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一定的探索,隻能產生有限的積極效果。他執政期間,沿用妨礙科學發展的八股取士製度,大興殘暴的文字獄,又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盡管如此,康熙帝能身體力行學習科學,利用科學,親自領導具有科學意義的工作,這種探索精神,在中國曆代封建社會中是少見的。如果清朝曆朝皇帝都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勇氣和精神,中國近代的曆史中,恐怕就要少些悲劇。

王貞儀“雄心勝丈夫”

清代有個女天文學家,名叫王貞儀,字德卿,江寧(今江蘇南京市)人。她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顆明珠。

王貞儀出身於封建士大夫家庭。父母對她非常喜愛而又管教甚嚴,使她從小就養成了酷愛學習的習慣。她學習不僅有鑽勁,而且有韌勁,碰到什麼問題,不弄懂弄通決不罷休。她雖身居閨閣,但卻胸懷寬廣,壯誌淩雲,嚴以律己,刻苦治學。

還在十幾歲的時候,王貞儀就對天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她不顧夏日炎炎的酷暑,或北風呼呼的嚴寒,堅持觀察天象,考察風雲的流動、星座的變幻、氣溫的升降以及濕度的高低。由於長年觀測,她積累了許多第一手天文資料,取得了豐富的氣象知識,較係統地掌握了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對某些地區,特別是她家鄉地區的氣象預測,其準確率達到驚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