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發奮著書立說3(2 / 3)

後來,趙明誠考試及第,在青州和萊州一連做了兩任太守,生活寬裕些了。於是,便大量搜集書畫古玩,從中研究古文字的演變,訂正古史中的謬誤。

這以後,為了加快研究的進度,他倆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個人說出一件古書上記載的事,另一個人說出這件事見於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了,而是分頭去研究。每當夜深時,這對夫婦常常是一方被勸回到床上休息後,勸人者卻又坐到了桌前。

因為李清照夫婦如此勤奮努力,所以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幾年以後,他們收藏的金石碑刻達到了二千卷,他們對每一卷都進行了係統的研究。最後,夫妻倆通力合作,分頭整理,寫成了在考古學上有著重大參考價值的《金石錄》一書。李贄老年攻書著作更加勤奮

李贄(1527—1602),號卓吾,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他是明朝一位富有戰鬥精神的思想家。

李贄幼小時,家境貧寒,但刻苦好學。由於他治學認真,意誌頑強,終於獲得了淵博的學識。

他主張讀書人要有“超然誌氣,求師問友於四方”。他到北京的時候,已經是個年邁老翁,聽說澹園老人焦竑(hóng)對《易經》很有研究,就去拜訪焦竑說:“您允許我作一個老門生嗎?”焦竑比他年輕了15歲,聽了這話非常感動。於是就和他結成了好友。李贄跟著焦竑學習《易經》,每天熟讀一卦,直到深夜才肯休息。

經過三年刻苦努力,終於把《易經》中的64卦讀通。

李贄59歲那年,把家屬送回福建老家去,自己單身來到湖北麻城,靠朋友的幫助,在龍潭的芝佛院(寺院)定居下來。照一般人看來,到了這個年齡,已經年老力衰,無所作為了。但李贄卻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專心攻書,發憤著作。寺院裏比較清靜,食宿也不必發愁,李贄就朝夕苦讀。從儒家經典到佛教經文,從史書到雜說,從詩詞到曲賦,無所不讀。他把讀書當作最大享受,完全忘記了自己身在外鄉,孤身一人,年歲已老。

在他70歲那年,他寫了一首《讀書樂》的四言長詩,最末兩句是“寸陰可惜,曷敢從容!”意思是說,每一寸光陰都是寶貴的,怎麼能夠隨便放過呢!

白發蒼蒼的李贄,在芝佛院住了十多年。他每天手不釋卷,伏案苦思,丹筆批書,墨筆著作,筆不停揮,寫下了30多種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兩部書《焚書》和《藏書》,公開地向封建禮教和道學思想提出了挑戰。人們稱頌他寫文章不循世俗之見,而是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深刻、透徹、嚴肅,具有難能可貴的獨創性和反抗精神。

女詩人李因苦學勤練

在中國古代,著名的女詩人猶如風毛麟角,是屈指可數的。那些有成就的女作家,大抵都要經過一番比男子更刻苦的努力,李因就是明朝後期一位苦學成名的女詩人。

李因出身於貧寒之家。在封建社會裏,女孩子最要緊的是學會針線活和打扮自己,至於讀書寫字,除了富貴人家的小姐以此來消遣解悶外,窮人家的女兒是很少學習的。再說,女孩子也不能進學堂,赴場考試。李因從小就和別的女孩子不一樣,她喜歡讀書,不喜歡塗脂抹粉,打扮自己。隻要一有空閑,就立刻抓緊時間讀書寫字,做詩繪畫。

李因的家裏很窮,買不起紙墨筆硯和燈油。為了學習,她想出許多辦法來克服困難。她在每天早上打掃房間的時候,總要先在積有灰塵的桌子上練一會兒字,然後才用抹布把灰塵擦掉。秋天,柿子樹的葉子發黃凋落,李因就把黃葉子掃起來,一筐一筐地留著,當作寫字用的紙。夏日的晚上,李因捉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蚊帳裏,依靠它們發出的亮光讀書。

李因讀書,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她的父母對她說:“你這樣不分白天黑夜地讀書,遲早是要苦出病來的。”李因總是說:“不會的,真的不會的。”她母親仍然不放心,規定她隻許白天讀書,一到天黑就督促她去睡覺。可是,李因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