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的美育素質教育與升級故事推薦22(2 / 3)

韓餘娟犧牲後,鄉親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塘湖鄉召開了隆重的表彰韓餘娟大會,並將韓餘娟生前所在的少先隊命名為“韓餘娟中隊”。

56.為核盡力

薑聖階,國家核安全局局長,中國著名核科學家之一。薑聖階立黨為公,公而忘私,一生為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努力奮鬥拚搏,作出了重要貢獻。

60年代的一天,一封加急電報,把薑聖階從南京召到北京。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他。周總理開門見山地告訴薑聖階:“我們的核事業建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我們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製造原子彈。因此,想調你去西北原子能綜合工廠任總工程師。”周總理停頓了一下,似乎要給薑聖階一個考慮的時間。“這是一個艱苦而光榮的任務,行不行你回去考慮一下。”

薑聖階已年近半百,經曆過求學的苦鬥,戰亂的流離,留洋的思戀,如今剛剛安頓好溫暖的家。妻子為了支持他的學業,付出了辛勤和健康,唯一的女兒又病逝了。這沉重的打擊使妻子半癱在床……想到這些,薑聖階心裏有些惴惴不安了。但是周總理的信任和期望,祖國核事業的需要,使他沒有第二個選擇,毅然決然地去了大西北。

茫茫戈壁,浩瀚無垠。中國第一個原子能綜合工廠就建在這裏。薑聖階是帶著一張時間表來的。中央批準了核工業部關於兩年內試爆第一顆原子彈的規劃,現在隻有一年多了。

1963年的日曆翻完最後一頁,能否按時製成核元件,已成為原子彈研製的關鍵。就在這關鍵時刻,關鍵部位卻出現了問題:核鑄件中心部位發現“氣縮孔”,這表明產品不合格。薑聖階急得徹夜難眠。他每天去製作車間上班,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檢查。攻關隊伍擴大到20人,從工藝到設備、從模擬結構到澆鑄方式,在薑聖階的主持下,大家集思廣益,最後歸納整理出六個方案。經過試驗,“氣泡”終於消除了。1964年5月1日,合格的產品生產出來了。1964年10月16日15時,一聲驚雷轟響,蘑菇雲騰空而起,原子彈爆炸成功!

年過花甲的薑聖階,1975年調回北京,任二機部副部長,主管科研和生產工作。這時一個新的課題又擺到麵前:兩彈爆炸成功,核潛艇順利下水,標誌著核體係的形成,核工業如何繼續發展呢?隻搞軍用,不搞民用,發展路子會越走越窄。發展核電,充分利用核能,已經成為核工業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在薑聖階的呼籲、倡導、努力之下,核電站上馬了。為了確保安全,國家決定成立核安全局。這是一項艱難的開拓性的工作。69歲的薑聖階出任國家核安全局第一任局長。他滿懷熱情地投入了工作。雖然腦血栓給他的健康帶來很大損害,膽切除又給他帶來極大痛苦,但都沒有影響這位核科學家為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老伴總為薑聖階擔心,“工作八小時就行了,難道你還能活兩輩子?”可薑聖階認為活兩輩子不可能,可這一輩子要活得有價值,能為黨、為祖國奮鬥,人生就有永恒的價值!

57.填溝愚公

張立平,長治軍分區幹休所離休幹部,學雷鋒標兵。1939年參加革命,1948年入黨,立了6次戰功。在戰鬥中9次負傷,頭、肩、胸、腰、腿,五處致殘,享受甲級殘廢待遇,憑著這些,他完全有資格享受清福,安度晚年。然而張立平卻不這麼想,更沒有這樣做。他常說:“共產黨人就是人民的公仆,隻要一息尚存,就要像牛一樣,為人民拉車不止。”他沒有居功自傲。

他自找苦吃。他家門口街道上有個公廁,有人使用無人管,手紙、糞便滿地,蒼蠅嗡嗡,臭氣衝天。於是他當了義務清潔工。當初他是人們尊重的老幹部、老功臣。如今,人們隻稱他老師傅、老大爺。還有些勢利眼的人,對他白眼相看,嗤之以鼻。他呢?不以為然。一天一小掃,三天一大掃。他給自己訂下了這個製度。沒人監督,更沒有一分錢的報酬。整整二十餘年,風雨無阻,始終如一。7000多個日日夜夜,他從父親變成了爺爺,當年兒子說他傻,如今孫子也說他傻。傻老頭有個倔脾氣,想做的事,一定要做成。街道旁有一條250米長,40多米寬,19米深的大溝。溝沿上僅有一條狹窄的小路,上下班行人擁擠,雨雪天,常有人跌下溝去。他下決心要填平這條大溝。“殘廢老頭,一人填大溝?”有人笑他不自量力。他不服氣地說:“愚公能移山,我張立平就不能為民填平這條溝?”就這樣,春夏秋冬,披星戴月,長治市的老百姓經常看見一位60多歲的老翁,頭戴草帽,手推小車,走街串巷收集垃圾、碎石,步履艱難地推往“大溝”。他幾次累倒在大溝旁,幾次摔得滿臉是血,可他從不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