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的美育素質教育與升級故事推薦23(1 / 3)

第二章學生的美育素質教育與升級故事推薦23

59.一心為公

冀中平原上的蠡縣辛興村,120名黨員一致選舉閻建章為村黨支部書記。閻建章當選後,全村像過年一樣興高采烈。

第二天,閻建章感慨萬端地來到大隊部。他問老會計:“村裏還有多少錢?”老會計舉出兩隻手指,說:“隻有2分,實際上欠銀行貸款是42萬。”一切都不必再問了。閻建章心裏明白,他帶領大家要走的一條路是怎樣艱難的一條路啊!在支委會上,在黨員大會上,閻建章激動地說:“共產黨是從窮人堆裏發展起來的,但共產黨不姓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我們不能帶領群眾富起來,那還算什麼共產黨員,還要共產黨幹什麼!”

閻建章以十倍的辛苦工作著。除草滅荒、挖溝排水,他搶在前頭。耕地、播種、田間管理,樣樣農活他都精心地安排。村頭小河發了大水,他第一個去搶修。村子裏打井,他在井口搭起窩棚,和大家一起吃住,一起下井。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可是群眾生活依然困難。閻建章思索著,全村6000多口人,在人均隻有一畝多一點的土地上繡花,繡得再好也隻能混個溫飽。

在一個親戚的幫助下,他從北京合成纖維廠買回了5公斤氯綸,用彈棉花的舊弦彈好,然後交給村裏的幾個紡線能手試紡。居然紡出了氯綸毛線。十一屆三中全會給閻建章更是指明了方向。他說:“改革開放是個大舞台,就看咱們能不能唱大戲。”他在村裏開辦了紡織廠。1988年又建立了大型毛線市場。經過幾年的艱苦經營,這個集市已成為全國中低檔毛線的集散地,為辛興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閻建章同幾百家公司、企業、科研單位建立了聯係,還東渡日本,學習經營管理,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如今的辛興村,已建起57家工廠,人均收入2700元。他把一個封閉、落後的窮村莊,變成一個工商發達、惠及四方的“小城市”。

辛興村富了,可閻建章仍然住著土改時分的土房。房間低矮昏暗,室內一鋪炕,待客、吃飯都在炕上,家裏擺的依然是老伴當年陪嫁的板櫃和土改時分的方桌、條凳。辛興村萬元戶已很平常,幾十萬元戶也不稀罕。可閻建章每月工資僅有100元。村裏男男女女不少人穿戴“新潮”服飾,但閻建章仍然是冀中農民傳統打扮:一條白毛巾裹頭,一身老式布衣褲。吃的仍然是老習慣:燴餅、疙瘩湯。群眾都住上新式樓房了,勸老支書搬出那間土房,可被他堅決拒絕了。

60.貢獻一生

李冬輝是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穀子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多少年來,為摘掉穀子低產帽子,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他總是執著地追求著、奉獻著。

1980年9月的一天,李冬輝去參觀試驗田。他乘的汽車途中發生車禍,身上多處受傷,肋骨被撞折,昏迷了4個多小時。撞傷還沒有痊愈,他就心急如焚地出了院,繁忙地工作起來。

一天,李冬輝起草一份穀子科研協作會議文件,一直忙到深夜兩點鍾。突然,一陣撕心裂肺的咳嗽聲把老伴從睡夢中驚醒。老伴十分心疼,起床照顧李冬輝,她發現痰盂裏麵盡是血,可是李冬輝卻還是繼續寫著。見到此情景,老伴惱怒地說:“你這是不要命啦!”第二天,在老伴的逼迫下,李冬輝去醫院進行了拍片檢查,可是沒等檢驗結果出來,他又背起十多公斤穀種下鄉去了。當李冬輝從鄉下返回時,等待他的卻是“中心型肺癌、淋巴結轉移”的無情診斷。

他是中國農科院穀子重點科研項目的主持人,並擔任《中國穀子栽培學》一書主編之一。他不甘心向病魔屈服,決心用最頑強的毅力,奪回生命的每一分鍾。

李冬輝又一次住進了醫院。手術前後,他不顧大夫的勸阻,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靠在床頭上,伏在小櫃上,不停地寫呀,畫呀,恨不得一下子把工作都做完。在手術後的半年時間裏,李東輝修訂了《中國穀子栽培學》第二稿,又撰寫了《穀子品種誌》(河北部分),還製定了穀子育種新計劃。

1982年春節前的一天,李冬輝對老伴說:“廣西試驗基地的播種期快到了,過幾天我準備去。”老伴一聽就急了:“那怎麼行!你剛做完大手術,身體還沒好,不能去那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