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的有益於人民群眾,一貫的有益於青年,一貫的有益於革命,艱苦奮鬥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
——毛澤東
初次采訪鄒本興,我沒撈著多少“幹貨”
新千年伊始,我接受一個任務,去石家莊采訪冀聯醫學院院長鄒本興,鄒是部隊離休幹部,曾任某集團軍後勤部副部長,年近7旬為民造福,當屬壯心不已,老有所為。在見到鄒本興本人和到冀聯醫學院采訪之前,我手頭上掌握了這樣一組數字和文字資料:——“冀聯”在國家沒投一分錢,沒有接受社會任何讚助的情況下,靠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發展成為融教學、科研、醫療為一體的民辦高等醫學院,學院占地110畝,建築麵積4萬多平方米,已為國家積累固定資產6000萬;
——“冀聯”在校學生4000多人,已培養大中專畢業生6300餘名,就業率達95%以上;
一“冀聯”先後9次被國家高等教育委員會和河北省、石家莊市教委評為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單位;鄒本興曾獲全國“民辦高等教育創業獎”:——“冀聯”的辦學方向和宗旨是麵向基層,麵向農村,為社區培養中高級醫學人才;“冀聯”精神是自信、刻苦、勤奮、頑強、超越、奉獻;“冀聯”目標是樹人育德,培養白求恩傳人;“冀聯”特色是優師嚴教,高效興學;
——“冀聯”創辦13年來,共為老少邊窮地區的學生減免學費40多萬元;
——“冀聯”聘有專職教師260名。80%以上為副教授,其中有30多名為研究生導師;
——“冀聯”設有國家高考文憑考試部、自學部、中專部,三個部七個醫學專業,同時開設技能課程,加強英語、微機、汽車駕駛等技能的培訓,針對學生創業需要,培養複合型人才;
——“冀聯”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全封閉式辦學,班主任多為部隊離退休的師團職幹部。
麵對這樣一組數字和文字,使我的受命采訪變成自覺行動,積極性也日趨高漲,同時心理準備也很充足,主觀願望料定會很順利,誰知事與願違,每次采訪都遇到一些磕磕絆絆的事。
第一次采訪是跟北京的一大堆記者去的,在這之前,北京軍區黨委剛剛做出<;關於開展向鄒本興同誌學習的決定>;,北京各大報刊的十幾名記者呼呼啦啦擁向“冀聯”,爭搶獨家新聞,各撈各的“幹貨”,不經意間露出“新聞大戰”之勢,作為報告文學創作,我對炙手可熱不感興趣,但報告文學本身也含有新聞性,所以首次采訪和新聞界的朋友一道展開,我還是滿有興致的。
采訪地點在某集團軍招待所會議室,一道接受采訪的還有“冀聯”醫學院的黨支部書記陳丕海、副院長孫寶太、楊樹青等人。首先發言的是鄒本興。這是一個年近7旬的老人,雖身穿筆挺的西服,仍看出背有點駝,一張布滿皺紋的臉記錄著老人所經曆的曆史滄桑。老人講話膠東口音很重,甚至有些話都聽不清。但看得出,老人很和藹,很有長者風度。老人講了自己的辦學經曆,講了與幾位老同誌之間的合作,講了一大堆革命道理。老人講完,大家開始提問,至少有5名記者問:“鄒院長,你究竟為什麼要辦學?”
鄒本興的回答不緊不慢,跟材料上的口徑幾乎完全一致:為了犧牲的戰友,他們死的時候都說自己沒完成任務,對不起黨對不起人民,我們活下來的人應該替他們為革命多做些事情;為了解決農村特別是革命老區缺醫少藥的問題。毛主席講,要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我在職的時候,經常帶醫療隊到革命老區巡回服務,去的時候,群眾敲鑼打鼓,走的時候灑淚相送,所以我發誓,一定要為農村培養一支留得住、用得上、過得硬的醫療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