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不久的將來,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關於老年人怎樣活,老年之路怎樣走,將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有位朋友對我說過,你要想寫好一個人,不僅要熟悉他,而且要超越他,最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審視他。這話對我可以說是受益匪淺,寫鄒本興的時候,我一直試圖這樣做,但我隱約覺得對鄒本興這樣的采訪對象,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他本身很有思想,而這種思想又藏得很深,讓我費盡心機,無從捕捉,因此,我不得不承認,我愧對朋友的教誨,無法超越我麵對的采訪對象。
第五次赴石家莊之前,我跑到北京圖書館翻閱了一些關於老年人和教育方麵的有關資料,一是為我完成這部長篇報告文學做一些關於老年理論方麵的儲備,二是為了與鄒本興展開某些方麵的對話,因為我早就感到,在老年人的序列裏,像鄒本興這樣不斷向新的知識領域進軍的還真不多見。比如,他白手起家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籌辦冀聯醫學院的時候,眼睛卻盯著大洋彼岸的美國哈佛大學,並拿出很大的精力研究哈佛成功的經驗,通過各種渠道捕捉來自哈佛的各類信息;比如他頂著滿頭白發自學英語,和他的弟子們一起練發音、背單詞;比如他在家裏買了一台586電腦,每天要在因特網上瀏覽一遍,被人們稱為“白發網蟲”;再比如,他每天要看十幾份報紙,認為有用的資料就抄在小本上。有人說他記憶力特好,這一點,我也很有體會,我在采訪中,他有時會提醒我:這個問題在什麼什麼時間談過了,回來一查筆記,一點沒錯。
我不得不承認,像鄒本興這樣的老年人,實在是木多見。
第五次進石家莊,采訪還算順利,鄒本興談興也很高,我趁機班門弄斧跟他大侃老年理論,進一步調動他的談興,鄒本興果然“上當”,跟我侃得眉飛色舞,欲罷不能。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人的年齡段是這樣劃分的:44歲以下為青年;45歲至59歲為中年;60歲至74歲為較老年或稱年輕的老人;75歲至89歲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一個國家和地區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10%,或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7%,即為人口老齡化。現在世界上已有48個國家和地區進入老年型國家,其中絕大多數是發達國家:法國、英國、瑞典、挪威等。我國人口老齡化始於60年代中期,目前已經持續了30多年,老年人迅速增長,規模越來越大。根據統計,截止到1999年10月,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到1.26億人。我國已進入老年型國家,這一龐大的老年群體,相當於目前的一個俄羅斯,兩個英國的人口,三個西班牙的人口,四個加拿大的人口,如果把這個群體作為一個國家,它將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排位第10的人口大國。但這還不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最快的時期,最快的時期從2010年至2040年,這一階段老年人口比例平均十年提高3.99個百分點,這種速度是極罕見的,也是極為驚人的,屆時,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達到4億多,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表明,共有70歲以上人口2800萬人;80歲以上805萬人;90歲以上25萬人,100歲以上3900多人。在美國,現有百歲以上老人2.5萬人。統計學家預計,到2050年,將增加到100萬的驚人數字。
據人口理論家推斷,如果沒有意外傷害和疑難疾病,現在40至60歲的人可以活到90歲;20歲的人可以活到100歲;10歲以下的可以活到110歲;剛生下的嬰兒則能突破140歲。
麵對這樣一組數字,我不由對“人生苦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等千古名句產生了諸多疑問,實際上,人生是很漫長的,是很值得善待的。同時,我也在想,假如我是一個老年人現已退休賦閑在家,剩下的幾十年該怎麼打發?
老年人怎樣活,成為我和鄒本興的重要話題。
人們常說:“事情要好,需問二老”、“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不用說,老年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財富,老年人也能創造生命的輝煌。周文王把80歲的薑子牙任用起來,奠定了周王朝800年業績。相反,春秋時期趙孝成王,不聽藺相如等老人勸告,撤了老將廉頗,改派趙括領兵,結果長平一戰,全軍覆滅,幾乎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