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之則靈。”
武當山腳下有一古鎮,古鎮中有一山村叫遇仙村......相傳明成祖朱棣在位時,突發修仙問道之心,聽聞活了百年的神仙道人張三豐乃當世奇人,滿心向往傾慕不已,不但屢下詔書求訪,還派人到處打探,尋訪數年,終未得見,隻好在張真人曾經修練過的地方,‘武當山’大興土木,更是修建了道觀“遇真宮”,從而保存至今已經有數百年曆史了。
因此這裏的這個山村叫遇仙村就不奇怪了。
明亡清立,晃眼到了康熙年間,遇仙村這個不大小山村,由於地處頗為偏僻,小村幾十戶人家,大多又是前朝遺民,因此‘削發令’在這裏並沒有實際實行,這裏大多村民還保持前朝裝束,小村山清水秀儼然一處世外桃園,這裏的村民依然淳樸恬淡,似乎也沾染了幾分名山的仙靈之氣。
在此村中有一劉姓人家,是方圓十裏有名的世家村醫,劉家祖上本是明廷禦醫,於明末清初躲避戰亂遷居到這裏,從此便紮下了根。由於劉老先生父子行醫醫術高明,又不圖人錢財,因此在村中名望頗好。
劉家的“劉月明”是劉老先生唯一的孫兒,劉月明出生之時,正是中秋佳節,當晚月明如晝,劉老先生非常高興,即興便給孫兒取名“月明”。
劉月明未及弱冠之年,是村中為數不多的幾位熟讀詩書之人之一,他自幼既憨厚誠實又聰明懂事,今年便要參加科舉鄉試了,村中更是人人誇讚其前途無量,令其做父母的都有幾分自豪。
眼看著鄉試之期不遠了,父母無意間發現劉月明最近總是悶悶不樂像丟了魂一樣,不管父母怎麼問他也不說,且總是敷衍應對,父母最後打聽同村一起他同窗夥伴才知道,原來教書楊先生有一女,名叫楊青青,兩人關係親密非同一般。或許劉月明如今如此消沉,事情的原委與此有關。
楊青青是老師楊先生的獨女,因此此女便有了在私孰讀書的機會,隨著這對少年男女的一天天長大成人,劉月明與楊青青數年同窗又到了情竇初開年紀,二人開始因一件小事接觸而後互生好感,慢慢有了同話語,此後更是越走越近,兩人關係就這樣變的親密異常起來。
楊先生知劉月明其家在村中名望,看著兩個青澀少年男女懵懵懂懂有了愛慕之情,卻也並未強行阻攔,睜隻眼閉之眼得過且過,因此村中十幾名同窗同學們經常暗地裏開玩笑,說劉月明會娶楊青青當媳婦之類風言風語。
他們二人確從最初年少無知單純的好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如今成年,真的談情說愛起來,不管別人怎麼說,他們倆依然我行我素還保持那樣的親密無間。慢慢的兩個年輕天真的心融化在了一起!
可就在最近幾個月開始,劉月明有意無意間發現青青似乎與他越來越冷淡了。偶爾看到她似乎有意無意間在躲避自己,且劉月明發現她經常一個人默默發呆,開始原以為小女子的脾氣或許有時難以捉摸,沒必要那麼大驚小怪的。
此時劉月明腦海裏更不時想起他們在一起說過的誓言,說好的他們一生一世都不會分離,他將來一定會娶她,真是說不盡的海誓山盟,天長地久。
就在憨厚的劉月明憧憬夢想未來的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終於的發現青青真的變了,從她對他不自然的神色中,他已經明顯看得出來她真的不像從前了……
果然劉月明不久後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原來鎮中首富之家,王家的王公子數月前遊覽武當山,下山之後路過遇仙村無意見碰到了楊青青,一時間呆立在當場,想不到如此偏僻山村竟有如此貌美女子,頓時驚若天人,回去後餐飯不思,發誓非此女不娶,王家當家王員外見其子如此,隻能著找來媒婆,打發家丁提著厚禮來到遇仙村向楊先生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