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的形象素質教育與升級故事推薦27
65.焦裕祿以艱苦奮鬥為榮
焦裕祿是河南蘭考縣委書記、黨的好幹部、全國幹部和群眾學習的好榜樣。
1962年,河南省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的嚴重侵襲,糧食產量下降到曆史上最低水平。就在這樣的關口,黨組織派焦裕祿來到蘭考。
一天,縣委一位領導幹部提出裝潢縣委和縣人委領導幹部辦公室的計劃,包括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換一套新的。焦裕祿問他:“坐舊椅子不能革命嗎?”他接著耐心地說:“災區麵貌沒有改變,還大量吃著國家的統銷糧,群眾生活很困難。富麗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連想也很危險哪!”
焦裕祿不僅嚴格要求別人,更嚴格對待自己。他自從參加革命一直到當縣委書記,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他穿的襪子,補了又補,妻子要給他買雙新的,他說:“跟貧下中農比一比,咱穿得不錯了。”
1943年春天,正當蘭考人民同澇、沙、堿鬥爭的時候,焦裕祿的肝病越來越重了。地委負責同誌勸他住院治療,他說:“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離不開!”地委給他請來一位有名的中醫診斷,開了藥方,因為藥費很貴,他不肯買。他說:“災區群眾生活很困難,花這麼多錢買藥,我能吃得下嗎?”縣委同誌背著他買了三劑,強迫他服用,但他執意不再服第四劑。當焦裕祿病重不得不住進醫院後,醫生開出的診斷是“肝癌後期,皮下擴散”。臨終時他對在他身邊的同誌說:“我不行了,你們要領導蘭考人民堅決地與災害鬥爭下去。黨相信我們,派我們去領導,我們有信心的。我們是災區,我死了,不要多花錢。我死後隻有一個要求,要求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同誌病逝時,年僅42歲。
66.老教師吳靜因的黨費
有一位老教師,她的名字叫吳靜因。原是濟南鐵路第一中學的教師。1965年退休後,主動到濟南48中學當了義務教師。幾十年來,她做出了顯著成績,曾多次出席省、市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中共濟南市委授予她模範共產黨員光榮稱號,前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如今,吳靜因已年逾古稀。在這有生之年,她依然以驚人的毅力,忠實地為黨的教育事業作出貢獻。這裏略去她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的事跡,隻敘敘她的儉約生活。
按照國家規定,學校每月要付給她三十多元的工資補差費,她婉言謝絕了。她說:“我是個黨員,盡力為黨工作是我的義務。要說補差,應該補為人民服務的差。”她連續16年盡義務,自願放棄了六千餘元的工資補差費。
吳靜因不僅工作不計報酬,而且也不要組織上的任何照顧。有一年冬天,學校派人給她送去幾節煙筒。她到學校後勤組付錢,後勤組的同誌對她說:“你每年連烤火費都不領,這煙筒不收你的錢。”她說什麼也不答應,後來還是買了煙筒,送還給後勤組。1979年9月,全國婦聯授予她全國三八紅旗手的稱號,並獎給她一台半導體收音機。她把這一台收音機送給了學校托兒所。
吳靜因生活儉樸,一年四季,粗茶淡飯,內衣也是補了又穿。她的女兒見她的襯衣破得無法補了,說:“媽,快把它撕了當抹布算了,我給你買件新的。”吳靜因卻說:“傻閨女,撕了多可惜,縫縫補補還可穿麼。”女兒隻好一針一線地給她縫補。
吳靜因這麼節儉,是因為收入少嗎?不!她每月有五十多元的退休金,足夠她用。她是把富日子當窮日子過,把節省下來的錢存進了銀行。她日積月累,把自己攢下來的1000元全部交給了黨組織,支援四化建設。組織上不收,她急得直流淚,說:“一個黨員應該自覺地分擔國家困難,現在四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讓這點錢為四化建設發揮一點作用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