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校友的公共關係
校友是學校獨有的一類外部公眾,他們從母校畢業後分布在各行各業、天南海北,絕大多數校友對母校懷有深厚的感情,時刻關注母校的發展變化。很多校友,尤其是那些在事業上已取得成就的校友,迫切希望為母校的建設、發展出力。搞好對校友的公共關係無疑對學校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校友的公共關係,應做好以下幾點。
(1)組織舉辦備種活動。
學校可利用節假日舉行各種文體活動、校友座談、成果報告會等,還可以通過編製校友通訊錄,寄送校刊、校報等方式通報情況。這樣,就能更好地使學校與校友、校友與校友之間增強聯係,加深感情,也使校友看到母校的成績,增強自豪感。
(2)積極宣傳校友的事跡。
學校應注重收集校友的信息,應認真將那些在校表現較好,畢業後成績突出,知名度較高,為國家、母校做出較大貢獻的校友的事跡整理出來,在社會上、校友之間、在校學生之間進行宣傳,也可邀請校友中的知名人士、英雄模範、專家學者到學校做報告等。
(3)組織好校慶活動。
校慶是校友返校、共敘舊情、共商學校發展大計的絕好時機,也給廣大校友提供了一個報效母校的機會,學校要認真組織,達到搞好關係、振奮人心、爭取支援的目的。在校慶組織接待中要以情為重,防止重錢輕情。對校友要真誠接待,要公平對待,不能隻歡迎、宣傳那些“大款”而忽略其他校友,也不能隻向校友伸手索取而對校友的事務、困難不聞不問,要體現出學校對校友的關心和支持,使校友能感受到學校對自己的真情。
對同行的公共關係
所謂同行關係,這裏是指學校與學校之間的關係。社會上有這樣一種不正確的觀念,認為“同行是冤家”,對學校與學校之間的關係往往重視不夠,有些甚至采取種種手段貶低對方,抬高自己,有的為了所謂的升學率和各類競賽名次而不惜相互挖師資、搶生源、弄虛作假、以鄰為壑。這些觀念和做法都是十分錯誤的。在我國當代社會,學校與學校之間應該是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協作的夥伴關係,但競爭和協作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是相互拆台、阻礙發展。因此,加強校際之間的溝通聯係、信息交流以及互相學習、互相支援和互相幫助十分重要。
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實際上也是社會溝通的一部分,但是它更特別,這是有更多共同語言的溝通,這是可以帶來直接借鑒的溝通。一般來講,學校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特點,每一個地方都有一些學校,全國各地有千萬所學校,蘊藏著無限的教育思想,蘊藏著豐富的學校管理經驗。作為學校管理者,應該重視對同行的公共關係。對同行的公共關係重點應解決好這樣的幾個問題:第一,在思想深處徹底摒棄“同行就是冤家”的錯誤觀念,樹立競爭協作、共同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觀念,積極在相近地區的學校、相近類型的學校尋求溝通、交流和合作;第二,客觀公正地評價本校、對待他校,要尊重他校,要看到各自條件的不同和起點的差異,學習他校的長處,揚對方之長、取對方之長,抑自己之短、補自己之短,同時積極就某些共同的問題定期進行探討;第三,要創造自己學校的風格和特色。管理需要有法規、有模式,培養人才也應有一些基本的規格,但是,在一些基本法規下,在一些基本目標和規格下,必須有創造,有個性,有特色。學校是從事心智活動的地方,講究創造的地方,管理上應該是富有個性、富有特色、富有創造的。所以,學校與其他學校的溝通交流,虛心體會情況,研究情況,借鑒其他學校的經驗,模仿他校的模式是重要的,但要注重本校的實際,不能一概模仿、照搬,要善於創造本校的特色,也隻有有個性、有創造的學校管理,在跟他校溝通和交流時才更有意義。
對媒介的公共關係
媒介一般是指社會上的新聞機構和工具,主要包括報紙、廣播、電視、通訊社等。新聞媒介是學校與社會聯係的重要渠道,對宣傳學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聞界的公眾包括記者、編輯、節目主持人等。這類公眾對於學校來說,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麵,他們是實現公共關係目標的重要媒介;另一方麵,他們又是學校必須努力爭取的公眾,也是一種必須厚待的特殊公眾。對於這些公眾,學校不能隻從利用對方出發,而首先應與他們交朋友,從為幫助對方完成采訪任務來考慮,了解他們的職業特點,尊重他們的個性和人格,熟悉與他們交往的原則和方法,及時向他們提供報道線索,提供有價值的新聞素材,配合和協助他們完成宣傳任務。隻有這樣,才能保持與媒介的良好關係,才能不斷爭取媒介對學校工作的積極支持,從而能更有效地實現學校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