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走出迷茫心理4
4.克服自卑心理
所謂自卑,是對自己的評價偏低、覺得自己自愧無能,而內心經常有自怨自艾、悲觀失望等情緒產生的消極心理。這種心理是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是青少年在交往過程中時常缺乏的自信心,在辦事時沒有膽量,總是畏首畏尾或隨聲附和,自己沒有一點主見,一旦遇到錯誤或是有些事情沒有做好就以為是自己不好而造成的。這種自卑的心理會導致他們在生活中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自卑的表現是自己瞧不起自己,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表現,是對個人能力和品質的評價過低的表現。產生自卑心理是青少年時期常見的心理表現。實踐表明那些有強烈自卑感的青少年是很難堅持學好的,有的甚至自暴自棄,破罐破摔,悲觀失望,對生活、前途、學業徹底的失去信心,甚至走向輕生或犯罪的道路。所以青少年戰勝自卑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自卑心理——性格的一種缺陷
自卑是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心理問題之一,它是性格上的一種缺陷。它的表現是對個人的能力評價過低,總覺得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而造成青少年從心理上產生膽怯、憂傷、失望的情緒。
小琳因為在初中時學習及行為習慣較差,所以原學校拒絕收她在本校就讀高中,後來經過父母委托關係,轉進了別的學校讀高中。但在入學考試時她的成績在全班倒數第一,因此,她整天愁眉苦臉,思想負擔壓得她幾乎喘不過氣。班主任曾多次找她談話,才了解到小琳是因為自己的成績差,而且在以前的學校“名聲”又不好,總擔心在班上的其他同學看不起,還擔心將來別人都考上如願的大學而自己卻考不上。為此,她整天抬不起頭,上課也不專心聽講,發言也不積極,和同學相處也很被動,所同學們都很疏遠她並認為她不善於交往。小琳整天沉默寡言,甚至有輟學的想法,她經常跟父母說“不想上學了!”“讀書沒意思!”這一點非常令家長大傷腦筋。
小琳就是一個典型自卑者,由於他的自卑使她背負了相當重的精神負擔,從而把自己壓的喘不過氣來,導致了厭學的情緒。
如果一個人的自尊得不到滿足時,那麼他就不能恰如其分地展現自己的特長,此時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青少年產生自卑心理後,往往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而開始自閉。本來有些事情經過努力便可以做到的,但他們總認為“我做不到”而放棄追求。迷惘的他們始終看不到人生的精彩和希望,始終體驗不到生活的樂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一般引起青少年的自卑心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麵:
1.自我認識不足,過低評估自己
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過低評價自己,產生自卑心理。對自我形象不認同,覺得自己長的不好,或者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自己沒有贏得別人尊重的本錢,於是產生了極強的失落感,原有的優越感一下子就變成了自卑感。
2.家庭經濟因素
部分青少年由於出身貧寒,生活困難,與別人相比,覺得自己家庭經濟條件實太差而感到自卑。目前,由於這方麵引起自卑的青少年學生有增加的趨勢。
3.與成長經曆特別是童年經曆有關
人的一生不說漫長也不能說太短,但真正對人產生深刻影響的關鍵時期就那麼幾個,其中童年經曆的影響尤深。心理科學的研究已證實,不少心理問題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結,自卑作為一種消極的心態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