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散曲的特點,與詞比較,注意它們之間的異同;對散曲的代表作家要有一般的了解。

第一節 散曲的興起和特點

一、小令和套數

散曲是一種新興的詩體,可以像詩詞一樣用來抒情寫景,又可以兼作元雜劇的曲詞。散曲萌芽於宋、金之際,成熟於金末,大盛於元代,是在宋、金時期的民謠俚曲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非常口語化,雅俗共賞。散曲分為小令和套數。小令又名“葉兒”,基本上由一支曲牌構成。小令本是流行民間的小曲小調,包括帶過曲和重頭小令。帶過曲是同一宮調的3支以下單支曲子的聯合。重頭小令則由同題同調、內容相連,數支小令聯合而成,支數不限。套數亦稱散套,是將同一宮調的若幹曲牌連在一起。因為套曲的篇幅比較長,既可以用來敘事,也可以用來抒情。據隋樹森《金元散曲》的統計:元代散曲作家約220人,流傳下來的小令有3800多首,套數有470多首。就小令而言,大約1/3的曲牌同時就是詞牌,在這些詞曲牌名相同的曲調中,有不少句式結構也完全相同。

二、散曲與詞的異同

散曲與詞在音樂上的聯係和區別:都是長短句,但曲的句子更加參差不齊;詞中沒有襯字,散曲中可以加襯字。都是曲牌體,在保持曲調腔格的同時,散曲增加了語言的靈活性和通俗性;散曲用的是當時的北方話語韻。協韻方法為通押一韻,不換韻。用韻比詞更密,有的每句用韻,但是,在曲裏,平聲韻和仄聲韻可以通押。曲是沒有脫離音樂的場上之曲,詞則可以是案頭之作。近體詩以平仄的交替作為旋律的基礎,散曲則以音階的高低作為旋律。填寫曲詞的人,要求字聲配合音樂的旋律。對仗的形式比詩詞豐富多樣。散曲是詩體的解放。散曲比較通俗,還處在口頭歌唱的階段,散文化,自由靈活,長於敘事;通俗化,潑辣流暢,詼諧風趣。元人還沒有散曲的名稱,他們稱其為“樂府”、“北樂府”、“新樂府”等,注意到了這一新興文體的音樂特性。散曲的題材更偏重於敘事,譬如睢景臣的[般設調·哨遍]《高祖還鄉》:

社長排門告示,但有的差使無推故。這差使不尋俗。一壁廂納草除根,一邊又要差夫,索應付。又言是車駕,都說是鑾輿,今日還鄉故。王鄉老執定瓦台盤,趙忙郎抱著酒葫蘆。新刷來的頭巾,恰糨來的綢衫,暢好是妝麼大戶。

……

[三煞]那大漢下的車,眾人施禮數。那大漢覷得人如無物。眾鄉老展腳舒腰拜,那大漢那身著手扶。猛可裏抬頭覷,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

[二煞]你須身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東莊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壩扶鋤。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換田契強秤了麻三杆,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有甚胡突處?明標著冊曆,見放著文書。

[尾]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隻道劉三誰肯把你揪捽住,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這首曲子選擇一個村民作敘述人,講村裏的頭頭如何準備接駕、如何接駕,寫“那個大漢”拿著架子,最後認出那就是當年的劉三,接著是直揭劉三的老底,寫出他當年種種無賴行徑。

由通俗而派生出散曲的詼諧和俏皮,譬如無名氏的[醉太平]:

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麵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膆裏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了哥哥下手!

這是諷刺貪小利而不擇手段者。再如馬致遠的[般涉兒·耍孩兒]《借馬》:

近來時買得匹蒲梢騎,氣命兒般看承愛惜。逐宵上草料數十番,喂飼得膘息胖肥。但有些穢汙卻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騎。有那等無知輩,出言要借,對麵難推。

[七煞]懶設設牽下槽,意遲遲背後隨,氣忿忿懶把鞍來備。我沉吟了半晌語不語,不曉事頹人知不知?他又不是不精細。道不得“他人弓莫挽,他人馬休騎”!

[六煞]不騎嗬西棚下涼處拴,騎時節揀地皮平處騎。將青青嫩草頻頻的喂。歇時節肚帶鬆鬆放,怕坐的困尻包兒款款移。勤覷著鞍和轡。牢踏著寶鐙,前口兒休提!

[五煞]饑時節喂些草,渴時節飲些水。著皮膚休使粗氈屈。三山骨休使鞭來打,磚瓦上休教穩著蹄。有口話你明明的記:飽時休走,飲了休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