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學會生活、生存5
第二節學會生存
1活在希望當中
人要活在希望裏,哪怕你的希望在不停的破滅,也要鼓足勇氣去繼續尋找並構建新的希望。隻有這樣,生活才會變得充滿張力、人生才會豐富而又多彩。什麼是希望?希望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無論你自由還是不自由,在困境中或是在悠閑地享受生命,還在掙紮著抑或是已經置所有的一切以度外,你都可以擁有,並讓你可以更加堅強地麵對現實。希望是美好的,隻要我們心中充滿希望,任何困境都可以征服,隻要心中充滿希望,我們的心就永遠年輕。所以,人是要活在希望當中的。
生活之中離不開希望
希望是夢想,是理想,是誌向……是一個值得讓自己去努力奮鬥的目標和方向。它不一定會很大,但卻是生命的需要,或者說是支撐。生命隻有在追逐希望的過程中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並體現出其意義,一旦沒有了希望,那它就會變得虛無且縹渺。就像萬物生長所需要的紅太陽,雖然不能每天都會如期的出現,一旦沒有了它,世界將會變得黑暗且荒蕪。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陽光總在風雨後,隻要努力,隻要堅持,隻要心存希望,夢想終將變成現實。
隻要心中充滿希望,就有可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巴頓將軍曾說過:“一個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兵。”將軍是每一個軍中男兒的夢想,是鋼鐵板塊裏的驕傲,是戎馬生涯裏的最高榮譽。它召喚著一代又一代軍人為之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造就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雖然並不是所有的軍人都能成為將軍,但他們心懷希望不斷奮鬥的曆程卻值得人們去學習。
希望對於年輕氣盛的青少年來說,一定要立足於現實,切忌好高騖遠。因為任何一個願望的實現都是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的。因此,當要構建一個新希望時,必須立足現實,去偽存真,找準差距,精謀細劃,明確方向。否則就是夢幻泡影,水中撈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少年時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誌向,最終經過不懈的努力得以實現。亂世救國,是熱血男兒的責任;追求真理,是成就偉業的方向。由此可見,總理的誌向是遠大的,也是現實的。如今的國家興旺發達,人民安居樂業,那麼,你的希望隻要有益於個人的成長進步、有益於家庭的幸福安寧,有益於社會的繁榮昌盛,就是現實的。所謂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隻要心存希望,就能在你奮鬥、實現與跨越的過程中體現出生命的價值。
希望是勇氣,是信心,是力量……當挫折與失望對你糾纏不休時,當夢想一再破滅時,不妨給予自己新的希望,重拾行囊,懷揣堅強的意誌和不屈的信念,勇敢地啟動新的征程,去迎接明天那一輪嶄新的太陽。
亞曆山大大帝,曾帶給希臘和東方世界文化的交流契機,開辟了一直影響到至今的絲綢之路。據說他投入了全部的青春熱情與希望,出發遠征波斯之時,曾將他所有的財產分給了群臣。為了登上討伐波斯的漫長征途,他必須購買種種軍需品和糧食等物,為此他需要巨額的資金。但他把珍愛的財寶和自己領有的土地,幾乎全部分給了臣子。群臣之一的庇爾狄迦斯感覺奇怪,於是就問亞曆山大大帝:“陛下帶什麼啟程呢?”對此,亞曆山大回答說:“我隻有一個財寶,那就是‘希望’。”庇爾狄迦斯聽過此話之後,說:“那麼請允許我們也來分享它吧。”於是,他謝絕了分配給他的財產,而且臣下中的許多人也模仿了他的這種做法。
所以說,人生不能無希望,所有的人都要生活在希望當中。假如有人生活在無望的人生當中,那麼他隻能是失敗者。其實,人很容易遇到失敗或障礙,如果悲觀失望,那麼在嚴酷的現實麵前,就會唉聲歎氣、牢騷滿腹,甚至失掉活下去的勇氣。相反,身處逆境而不丟掉希望的人,肯定會打開一條光明之路,在內心裏也能體會到人生的真正愉悅。在青少年逐步走向社會生活的路上,最重要的既不是財產,也不是地位,而是像火焰一般在自己胸中熊熊燃起的信念——希望。
有希望,生活才有價值
生活的軌道原本就是一條曲折而又坎坷的泥路。自降生起,你便在這泥濘的道路中尋找自己所追求,所向往的夢想……當你回頭望去,看到的是一個個的腳印,或深或淺,它們時常提醒或暗示著你——你所走過的路,一定要充滿希望!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1963年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被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1985年,又因患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後,他完全不能說話,隻能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他人進行交談,而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他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提出了著名的“黑洞理論”。他的成就是令人驚歎的,於是1974年理所當然地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9年任劍橋大學路卡訊講座教授——牛頓曾經也擔任過的這樣的職位,後來還有著“繼愛因斯坦以後世界上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