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走出迷茫心理9(1 / 2)

第二章走出迷茫心理9

3.克服焦慮心理

焦慮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狀態,焦慮是對被壓抑的性欲或攻擊衝動的反應,這種衝動正要打破維持內心平衡的心理防禦機製。其實,焦慮的心情能使人在危險的處境中保持適當的警覺性。但是青少年時期的生理環境及社會環境都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所以,複雜、紛繁的內外刺激時刻影響他們的心情,這些都極易導致他們心理失衡、產生焦慮,這些種種因素都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發展。

大多數青少年都是因為學習情緒不良而產生的焦慮。此時,青少年對學習有輕微的焦慮是很正常的。據心理學家調查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有適度的焦慮是他們對學習有責任感的反映,它恰恰可以使人自我調整。但是,如果青少年的焦慮程度產生過分的緊張、擔心和憂慮,甚至恐懼,這就嚴重的造成了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焦慮——人生之大敵

有時候焦慮的心情可以使人能夠維持精巧、協調的意識轉換。例如:從焦慮到睡眠到覺醒再到焦慮等這些循環性的轉換;但是有時一個人對外部產生不恰當的或者是過分的不良焦慮反應,這些現象的產生就很有可能患了焦慮性障礙。有些青少年有考試焦慮情緒是因為有壞情緒的不斷積壓而產生的。例如:考試成績不理想,升學的壓力過重,父母的嘮叨等等,這些都可能使青少年的心情產生不斷的變化。

王某是某省重點高中三年級學生。因臨近高考,出現緊張、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差,在其母親陪同下來到心理谘詢門診。該生出生於教師家庭,自幼受到父母嚴格的教育,倘若考試偶爾失誤,就要受到嚴厲懲罰。從小學起,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後,綜合成績排名全年級前三名,學校、家長對她寄予很大的希望。但近一個多月以來,緊張、不安、心煩意亂、失眠,看書複習效率每況愈下,模擬考試成績一次不如一次,老師和家長由關心到埋怨使她痛苦不已,最近經常啼哭或發脾氣,並拒絕上學,拒絕參加高考。心理醫生診斷為考試焦慮。

焦慮是可突然性發作的,青少年過度的焦慮是學習和考試的大敵。它會直接分散注意力還會使記憶力衰減等等,這些不良現象集中在一起會引起自我認知的偏差,還會導致自我懷疑,最終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還會出現一些生理反應,如失眠、多夢、神經性倒胃等。

根據不同的情況青少年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焦慮心理。具體表現如下:

1.青少年因為人際交往產生的焦慮。青少年對人際關係的認識是具有生物學色彩。人際交往指在群體中因交往而構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係的社會關係,屬於社會學的範疇。因為青少年沒有社交經驗無法適應各種人際關係(如與老師、同學、朋友等)而引起的焦慮。

2.青少年由於生理不成熟而產生的焦慮。青少年因為自身的生理發展不適應而引起的焦慮。如對“初來月經”、“偶爾遺精”、“有手淫的壞習慣”等而產生的恐懼、羞恥的不良心理。

3.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不成熟而產生的焦慮。由於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具有較高的成人意識,因為自身的能力有限,在各方麵不能得到他人(父母、老師、同學)的認可或尊重從而產生的焦慮心理。

4.青少年因為學習的壓力而產生的焦慮。即由各種考試和競賽而產生的焦慮心理。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方麵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學習和考試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