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科普閱讀指導1
1.學生閱讀的涵義
學生閱讀的定義
閱讀是從書麵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書麵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號變成聲音,後達到對書麵材料的理解。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製的。
閱讀時的眼動是一係列的跳動,跳動本身曆時很短,而且不能產生對文字的清晰視覺。對文字的清晰視覺都是在注視時得到的。
學生閱讀就是指特定人群學生這一群體的閱讀活動。
影響閱讀的因素
影響閱讀理解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點,如照明條件,文字的字體、型號等;文字材料的易讀度,如字詞的常用程度,句子的長短與結構的繁簡,命題密度(即在一定長度的材料中出現的概念數)等;材料的概括與抽象的程度;由外部確定的閱讀目的等等。影響閱讀理解的內部因素主要是閱讀者的知識基礎。此外,閱讀者的注意、記憶和思維也都是重要的內部因素。
閱讀速度的快慢
一般人的正常閱讀速度是200字/分,但受過快速閱讀訓練的人的一般閱讀速度是300字/分。但這要經過刻苦的訓練。先訓練默讀,做到不出聲音不受幹擾,專心致誌;再訓練讀目錄和標題,在閱讀中緊緊抓住段落的核心;再訓練掃描讀,像攝像機一樣工作,而不是數人頭式地閱讀,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再訓練段讀,用抓關鍵詞的方法,幾秒鍾就抓住一段文字中的關鍵詞,一次性閱讀一個段落。一點一滴地強化,才可能最終突破。
2.學生閱讀的意義
閱讀是一種源自於書籍、卻不限於書籍的人類行為。我們閱讀書籍,然而我們也閱讀繪畫、閱讀雕刻、閱讀音樂,還有,閱讀人。當
我們“讀一個人”,意味著不隻是看看他,認識他,而是要深入理解與他相關的種種。什麼時候,我們會不隻看看一個人,點點頭跟他打個招呼,卻會想要“讀一讀”他呢?顯然,第一,我們從芸芸眾生中挑出這個人,對他產生了高度的興趣;第二,我們覺得這個人跟我們的生命,有某種特殊親近的聯係。
需要用心時,我們就“閱讀”;希望有些什麼知識或經驗,可以觸動我們的靈魂時,我們就“閱讀”。從閱讀書籍來的態度教我們,要放慢速度,同時放開感官的敏銳接收範圍,我們才有辦法專注地對待格外重要的事物,也才有辦法讓外界外來的東西,進入自己,變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常習慣性地以為,讀書動用的就是視覺。我們是用眼睛看書,然而隻動用眼睛的話,我們看了書,卻沒有讀到書。我們跟書之間的關係,也有很多種,翻翻看看,不等於閱讀。唯有激活了所有的感官感受,先願意尊重地視書籍為一個獨立且豐美的世界,讓文字記錄的意義隨時幻化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而且投注以悲欣痛喜,依照書的訊息調整我們的世界關照與生命理解,我們才真正“閱讀”了一本書。
用抽象語言描寫起來似乎那麼艱難的過程,奇怪,卻是我們大部分的人,從小一接觸到書,很自然就會了的。成長過程,我們就內化相信了這種“閱讀”態度,是對待書本最對最好的方式。
通常,我們不會自然地如此投注對待電視電影,甚至不會如此投注對待平常聽到的音樂。是因為和書相處,累積了“閱讀”的美好靈魂經驗,有一天,我們才突然意識——那,難道不能用同樣的態度,來“閱讀”別的東西嗎?“閱讀”一張母親年輕時的照片,突然,本來“看”照片不曾有的感動,鋪天蓋地淹沒了我們。“閱讀”一首年少時走在涼風街道上,習慣會哼唱的歌曲,突然聽到了自己生命中本來一直沉默著的某個腔調。
“閱讀”是動員生命感受與外物誠摯對應的訓練,過去因為書籍在文明傳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藉由對書籍的謹慎態度,最容易自然學到“閱讀”。現在的人,書讀得越來越少,損失的,不是書中承載的那些訊息內容,毋寧是本來可以從和書的互動中養成的“閱讀”習慣與能力。畢竟,我們不太可能用以前讀書的敬謹態度來看待網絡上五花八門的信息,不是嗎?
如果有一天,生命中再也沒有可以引發我們“閱讀”衝動的人,或者,對再有趣再親近的人,我們都失去了“閱讀”他們的本事,那麼,活著,是不是少了許多靈魂悸動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