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科普閱讀故事4(1 / 2)

第二章學生科普閱讀故事4

7.郭守敬製訂《授時曆》

元朝的《授時曆》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曆法,也是行用時間最長的曆法。過去,蒙古一直使用的曆法誤差很大,連農業上常常使用的節氣也算不準。元朝征服江南以後,南北曆法不一樣,更容易造成紊亂。於是,元世祖決定統一製訂一個新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個編訂曆法的機構,任命郭守敬主管編訂曆法的工作。

編訂曆法工作一開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曆法先要重視觀測,而觀測必須依靠儀表。可是已有的一架觀察天象的大型渾天儀,已經陳舊不堪,得不到可靠的數據,於是郭守敬重新設計了一套新的儀器。他覺得原來的渾天儀結構複雜,使用不方便,就創製了一種結構比較簡單、刻度精密的簡儀。他製作的儀器,精巧和準確程度都比舊的儀器高出很多。有了好的儀器,還要進行精確的實地觀測。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報告的時候,提出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時在全國範圍進行大規模的天文測量的建議。這個大膽的計劃馬上得到了元世祖的批準。

根據郭守敬的研究,朝廷在全國各地設立了27個觀測點,選派了14個監候官員分別到各地進行觀測。郭守敬也親自帶人到幾個重要的觀測點去觀測。各地的觀測點把得到的數據全部彙總到朝廷。郭守敬根據大量數據,花了兩年的時間,編出了一部新的曆法,叫《授時曆》。這種新曆法,比舊曆法精確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繞太陽一周的真實時間隻相差26秒。這部曆法同現在通行的公曆一年的周期相同。而且郭守敬的《授時曆》,比歐洲人確立公曆的時間要早302年。

另外,《授時曆》中為了對太陽、月亮的不均勻運動進行改正,還創造了新的計算方法。

8.蔡倫發明造紙術

你們知道我們用的紙張是怎樣製成的嗎?知道它的發明者是誰嗎?告訴你們,是東漢時期的蔡倫發明了造紙術。蔡倫由於家境不好,15歲時被送到皇宮裏做了太監。他很勤快、好學,得到了老太監的喜歡,所以一有空閑,老太監就教他讀書、寫字。

當時,人們都用竹簡寫字,但由於竹簡表麵不夠平滑,墨跡很難沾上,每寫一個字要反複上墨才行。蔡倫想:“竹簡這麼笨重、粗糙,難道就沒有別的材料可以寫字嗎?”一次,太後賞給蔡倫一匹帛,老太監告訴他,帛也可以寫字,叫帛書,但由於帛的價錢太貴,老百姓是用不起的。有一天,蔡倫在學堂裏看見學生們在一個沙盤上寫字,便上前打聽,才知道竹簡數量很少,帛又太貴,學生們隻好用沙盤寫字。看到這種情況,蔡倫決心要製造一種既輕便、便宜又容易書寫的材料。他潛心研究,經過反複試驗,發現用舊麻、樹皮、破漁網一起煮後,就成了紙漿,再經過拍打晾曬就成了可以寫字用的紙,再後來,他從農婦“淘米”的方法中得到啟發,用筐裝紙漿放入水中,利用水的力量使纖維交織成形曬幹後,紙就形成了。這樣做出來的紙價格低廉而且表麵平滑。

9.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畢昇是北宋中期時候的人,他常到家附近的書坊去學習印刷術,有一天,畢昇正在刻一部書稿,發現有很多字在文章中經常出現,就想:“如果刻出來的字可以拆開,再自由組合,不就方便多了嗎?”

於是,畢昇立即動手,找出了3000個常見字,試著刻在小木板上。並按音把字歸成十幾類,每一類都按部首畫排出順序。但經過實驗後,發現木活字質地軟,容易吸水變形。印刷時墨水多了字就變得模糊不清了。

怎樣才能找到一種既不吸水,又能雕刻成字的材料做字呢?畢昇為尋找新的材料絞盡腦汁。一天,畢昇見人用瓦罐燒水,猛然想到:如果用泥坯刻字,再進窖燒,不就可以製成不吸水的泥活字嗎?

於是,他搭起了一座小窖,又用膠泥製成許多半寸見方的“小土坯”,刻成5000多個字塊,然後用窖燒製,兩天後,一套不吸水、筆畫清晰、堅如牛角的泥活字終於製成了。畢昇把活字版拚好,試印了300多張,每一張都清清楚楚,大家看了不禁拍手叫絕。活字印刷終於試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