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科普閱讀故事14(1 / 1)

第二章學生科普閱讀故事14

21.竺可楨自幼勤思終成自然科學家

竺可楨(1890~1974),著名科學家,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創始人之一。

浙江省上虞縣東關鎮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的故鄉,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就出生在這裏的一戶普通人家。

自幼勤奮好學、善於思考的竺可楨,2歲時就開始認字,7歲時就能吟詩。

有一次,竺可楨隨父親上街,路過一家布店,父親指著布店的牌匾問他:

“認識這些字嗎?”

竺可楨搖搖頭,說不認識。

“你知道這是什麼店嗎?”

“恒生布店,這裏最有名。”竺可楨答道。

“對,牌匾上寫的就是恒生布店。”

這一下,小竺可楨可來了興趣。他每次隨父親上街,總是連問帶猜,沒多久,就把家鄉東關鎮街上的牌匾認遍了。

一個下雨天,竺可楨站在屋簷下躲雨,他饒有興趣地數著屋簷上東下的雨滴,“1、2、3、……”

他無意間低頭,卻突然發現,在每一個水滴的落地處,石板上便對應有一個小坑坑。

小竺可楨馬上回去問媽媽:“石板上的小坑坑是怎麼回事?”

媽媽意味深長地對小兒子說:“一個小水滴力量不大,但長年滴下去,就連石頭也能砸出坑!這就是‘水滴石穿’的道理。做事也是一樣的道理,隻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做成!”

竺可楨的媽媽是一個有心人,她非常注意保護兒子的好奇心。

她認為,一個小孩要是什麼好奇心都沒有,對什麼事物都覺得平淡無奇,那麼,長大後也不會有什麼大出息,不可能有什麼發明創造,也不可能做出什麼大事來,到頭來隻不過是一庸人而已。

於是,她十分巧妙地回答了兒子提出的疑問。

媽媽這一席話,使幼小的竺可楨深受啟發,深受教育。自此以後,竺可楨更加努力地讀書,學習各方麵知識,大大豐富了自己的頭腦。

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赴美留學生班。在國外,學業有成,獲得博士學位以後,他又抱著“科學救國”的美好憧憬返回祖國,潛心從事氣象科學研究。

為了取得第一手的研究素材,30歲的竺可楨開始寫物候日記,詳細記載周圍大自然事物隨季節變化而產生的各種變化。

寒來暑往,冬去春來,竺可楨的物候日記越來越多。悠悠50載,日記記了50多年,積累了800多萬字的有關物候的珍貴資料。

1973年,年過8旬的竺可楨發表了題為《中國古代近5000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的論文,否定了當時國際氣象學界盛行的“氣候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

他以豐富的科學資料,總結論述了中國曆史各階段的溫度變化,證明了我國5000年來,氣溫不但一年中的不同季節有差異,而且年與年之間也不相同,這種變化呈現一定的周期性,有一定規律可循。不僅中國,這種氣候變化具有世界性,當氣候變冷時由東向西轉移,當氣候變熱時由西向東行。

竺可楨的這一發現,在國內外氣象學界引起了強烈轟動,博得了中外氣象學者的高度評價。

由此,物候記載,這把金鑰匙打開了氣候變遷神秘的大門,人們開始科學地認識各種氣候現象。從此,氣象學進入了科學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