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我們今天的教科書上或一些科普讀物上都統一將地球的年齡定為46億歲。
但是,對於地球46億歲的結論還存在各種爭論。
如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就有不同的看法。李四光認為地球大概在60億年前開始形成,至45億年前才成為一個地質實體。
蘇聯學者施密特根據他的“俘獲說”,從塵埃、隕石積成為地球前的角度進行計算,結果推測出76億年的年齡值。
然而,多數的結論都是依靠間接證據推測出的。人們至今也沒有發現地球上有超過40億年以上的岩石。
拓展閱讀
很早以前,人們曾試圖根據地球表麵沉積岩的積累厚度,海水含鹽度隨時間的增加,地球內部的冷卻率等來估算地球的年齡。但是這些過程的變化速率在地球的曆史上是不恒定的,因此不可能得到正確的年齡估計。
地球的轉速在變慢
珊瑚蟲的生長和樹木的年輪相似。珊瑚蟲一天有一個生長層,科學家對珊瑚蟲體壁進行研究,識別出現代珊瑚蟲體壁有365層,正好是一年的天數。
科學家又數了距現在36000年前的珊瑚蟲化石的年輪,則為480層。按此進行推算,13億年前,一年為507天。這說明地球環繞太陽的公轉過程,其自轉的速度正在變慢。
由於地球自轉的速度一直在減慢,1997年6月30日最後一分鍾增加了一個閏秒,1998年12月31日最後一分鍾增加了一個閏秒,大約每8個月至兩年半便要增加一個閏秒。
為了讓原子時與世界時協調一致,北京時間2012年7月1日全球將增加一秒,出現7:59:60的特殊現象。出現“閏秒”很正常,從1972年至今已經有過25次。
這對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我們隻要了解了這一秒時間並非真的是憑空增加的。
其實,人們早就發現地球的自轉的速度並非勻速不變,科學家們研究了中國古代對公元前1876年日食的記載後,進行了計算,研究結果表明,地球的自轉速度比以前減慢,這就是每天時間延長的原因,地球自轉越慢,轉動一周所需的時間,即一天的時間也就越長。
在3.7億年前的泥盆紀中期,地球上的一年約有400天,在5億多年前的古生代初期,地球上每晝夜隻有21小時,一年竟有410天,而在40億年前地球形成初期,地球上每晝夜隻有8小時,一年長達1000多天。可見,那時地球的自轉速度要比現在快得多。
科學家認為,地球自轉的不規則變化主要是宇宙力及地球係統內部物質移動引起的。據測算,由於太空中隕石、彗星殘骸等“宇宙降塵”降到地球上,使地球每年要增重約3萬噸,地球的曆史已有40多億年。由於地球越來越重,抵消了它自轉中的一部分能量,因此導致它的轉速在減慢。
拓展閱讀
科學家還認為宇宙引力,特別是離地球最近的月球的引力也是導致地球的自轉速度減慢的原因。月球自它形成以來就一直在逐漸遠離地球,由於月球逐漸遠離地球,對地球的引力也越來越小,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地球的自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