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活躍星係(1 / 2)

宇宙的活躍星係

橢圓星係

橢圓星係外形呈正圓形或橢圓形,中心亮,邊緣漸暗。直徑範圍是1000秒至150千秒差距。總光譜型為K型,是紅巨星的光譜特征。星係形成理論認為,橢圓星係是由兩個旋渦扁平星係相互碰撞、混合、吞噬而成。

螺旋星係

在螺旋星係中,螺旋臂的形狀近似對數螺線,在理論上顯示大量恒星一致轉動造成的幹擾模式。像恒星一樣,螺旋臂也繞著中心旋轉。當恒星進入螺旋臂時就會減速,因而創造出更高的密度。螺旋臂能被看見,是因為高密度促使恒星在此處誕生,因而螺旋臂上有許多明亮和年輕的恒星。

漩渦星係

太陽係所處的銀河係是一個漩渦星係,主要由質量和年齡不盡相同的數以千億計的恒星和星際介質,即氣體和塵埃所組成。它們大都密集地分布在銀河係對稱平麵附近,形成銀盤,其餘部分則散布在銀盤上下近於球狀的銀暈裏。

恒星和星際介質在銀盤內也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更為密集地分布在由銀河中心伸出的幾個螺旋形旋臂內,成條帶狀。

棒旋星係

棒旋星係是由於旋渦星係的核心中有明亮的恒星湧出,並聚集成短棒,橫越過星係的中心而形成的;其旋臂就像是由短棒的末端湧現至星係之中。一般的螺旋形星係的中心是有圓核的,而棒旋形星係的中心是棒形狀,棒的兩邊有旋形的臂向外伸展。

矮星係

矮星係是光度最弱的一類星係﹐在50000秒差距之外是看不到的。有的矮星係是橢圓星係﹐也有的是I型不規則星係。這兩種矮星係都是較小的﹐成員星通常也不多。盡管橢圓星係和螺旋星係比較突出,但是宇宙中大部分的星係都是矮星係,它們都不到銀河係1/100的大小,隻擁有數十億顆恒星。許多矮星係可能都會環繞著單獨的大星係運轉。矮星係可以分成橢圓、螺旋和不規則三類。因為矮橢圓星係外觀上與大的橢圓星係有一點相似,因此它們經常被稱為矮球狀星係。

活躍星係

有部分我們觀察到的星係被稱為活躍星係。也就是說,來自星係的總能量除了恒星、塵埃和星際介質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來源。像這樣的活躍星係核的標準模型,根據能量的分布,認為是物質掉入位於核心區域的超重質量黑洞造成的。從由核心噴發出的相對噴流發射出無線電頻率的活躍星係被分類為無線電星係。

不規則星係

指外形不規則,沒有明顯的核和旋臂,沒有盤狀對稱結構或者看不出有旋轉對稱性的星係。在全天最亮星係中,不規則星係隻占5%。按星係分類法,不規則星係分I型和II型兩類。I型的是典型的不規則星係,除具有上述的一般特征外,有的還有隱約可見不甚規則的棒狀結構。II型的具有無定型的外貌,分辨不出恒星和星團等組成成分,而且往往有明顯的塵埃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