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岩溶的形成
在自然界裏,我們經常看到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的溶洞和岩溶,這是一種非常美麗的自然奇觀。那麼,溶洞和岩溶是怎麼形成的呢?
經科學研究,人們得出了溶洞的成因,即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裏不溶性的碳酸鈣受到水和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
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是不同的,岩石被侵蝕的程度也不同,於是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景觀奇異的溶洞。如聞名於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就是由於大自然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的緩慢侵蝕而創造出來的傑作。
當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於水分蒸發、壓強減小或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澱。析出的碳酸鈣經過成千上萬年的積聚就會積聚成鍾乳石、石幔和石花等。洞頂的鍾乳石與地麵的石筍連接起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會使石灰石構成的岩層部分溶解,使碳酸鈣轉變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當受熱或壓強突然減小時碳酸氫鈣會重新變成碳酸鈣沉澱。
大自然經過長期重複上述反應,就形成了各種奇特壯觀的溶洞,如桂林的七星岩、蘆笛岩、肇慶的七星岩、宜春的竹山洞等。
岩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別是碳酸鹽類岩石,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蝕,有時加以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裏有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岩溶的外形非常奇特,有洞穴、石芽、石林、溶洞、地下河等。這種地貌地區,常常是奇峰林立、怪石嶙峋。
在我國,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都有這種地貌分布,著名的桂林山水所呈現的奇峰異洞就是這樣形成的。
拓展閱讀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猛獁洞,位於肯塔基州境內,洞深約64千米,岔洞連起來的總長約250千米。洞裏寬闊處如廣場,窄處如長廊,最高處約為30米,並垂直向上分出3層。